即使不用做调查研究,也能看得出《三国志》的读者数量一定远远少于《三国演义》,或者说,倘若不是因为后者的精彩,曹操、刘备、孙权一干三国人物,可能只会是历史教科书中某个章节里的段落,全然不至于这么几百年来广为人知。试想一下我们对五代十国历史的了解程度,就能对比出《三国演义》的重要性。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真实的历史大部分时候都缺乏戏剧性而难以吊起读者的胃口,而唯有演义才能深入人心。这足以证明人民群众的好奇心之强,更多时候,我们并不关心真相究竟是什么,而只是需要从中抽象出善于恶,英雄与反派这些便于理解的符号而已。
从复杂性上讲,历史的真实要远远高于任何形式的剧本。剧本中的谋略与手段,往往考虑到观众的思考能力,是高度简化而抽象、为塑造人物所准备的,这在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概率极小。现实中的诸葛亮既不可能草船借箭,也不可能借东风,更不可能大摇大摆一出空城计。但是,在戏剧中,这些近似神话的故事却最有市场。
阴谋论的出现同样如此。可以想象,阴谋本身自然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不能为对手所知的谋划与手段,在对手看来都是阴谋。这是任何竞争中的常态。但阴谋论的出现,则更接近之前提到的演义,大部分情况下是为了满足围观群众看戏的心理而产生的。在真实的阴谋中,通常不存在正反两方,而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商量最佳的竞争策略。而在阴谋论中,则同样需要人物脸谱化、情节戏剧化来进行处理。
虽然真相只有一个,但当事人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讲出。事实上,阴谋的泄露可能会引起极其严重的后果,水门事件是一个,斯诺登事件也是一个阴谋泄露的典型案例。在更多的情况下,因为当事人的无法开口,自然而然形成各种阴谋论滋生的土壤。根据事件的性质,混杂道听途说的消息与剧情类型,创造出一段又一段剧情,通过各种看似神秘的渠道广为流传。这便成了阴谋论。在不善于思考的大众中,和种种来自股市的“内幕消息”一样拥有广泛的市场。
然而,阴谋论的存在,并非毫无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在众多的糟粕之中,确实有一小部分阴谋,是被某种形式泄露出来的阴谋论言中的,所谓“无风不起浪”,拥有广泛市场的阴谋论,至少有两方面的可能,一是其确实言中了部分真相,有匿名的局中人出于种种用心进行了流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最关注的也可能就是真相。另一方面,最受欢迎的观点,即使不代表真相,也代表了广大群众所希望的真相,这对于了解民心的向背有非常积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一定程度的阴谋论,是利大于弊的。
然而,近来,阴谋论的论调日渐甚嚣尘上,从国际局势到企业兴亡乃至娱乐圈的八卦传闻,每次一个新的故事出现,紧跟着总会有人抛出各种版本的阴谋论来,试图“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不正常,但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由于最基本的信任的缺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