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代,一直是听话的小孩。听话的小孩,只要认真地遵守规则,去完成老师、家长的“作业”,就可以在这个设计好的通关游戏中持续获得鼓励和驱动力,并获得不错的结果——考一个好大学。
大学时代,由于这种“听话”的习惯,头两年仍旧保持着要在成绩、社团工作等等方面争取“好成绩”的想法。但是对于学习之外,对于我是谁,我要认真去做什么,我还毫无头绪。一切都是跟随大流。假如自己脱离了大流,内心就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大学的后两年,我开始凭借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些重要决定,比如自己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决定不读研,直接工作。比如去国外当了一个学期的交换生,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对于不喜欢什么,我似乎有了更多自己的意见,但对于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我还在迷茫。
工作时代,两年时间,大学尾声的“叛逆”仍在继续,对于工作中的重复任务一直不放在心上,似乎这份工作除了能给自己稳定的收入之外,并无法满足自己。对于工作的认真程度有所懈怠,喜欢花时间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探索上,却经常对工作的枯燥嗤之以鼻。从学生到上班族,似乎自己在慢慢地变得更加平庸,无法找回学生时代对“优秀”的执念和追求。
我仍旧随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探索,但无法坚持的“三天热情”以及打败了无数“充满创造力”的计划的拖延症在消磨着我的时间、精力和热情。
在这个不断“失败”的探索过程中,我会对“如何自律”“如何培养习惯”“如何坚持”等等关于自我管理的问题产生好奇。我也不断基于这些“科学”的理论,写下更多计划。写下计划,实施计划,最长2个月-3个月,但最后还是败北。
不断的计划、想法,最终都是纸上谈兵。工作三年,似乎就是在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口”,却不断地失败。
在听永澄老师的目标课之前,自己已经研究过“目标和驱动力”,看过《成功、动机与目标》,也看过《积极心理学》,并且都曾经有过短暂的尝试。目标课,对我来说似乎也不算新鲜。
但是当自己一边听课,一边认真地思考自我,填写表格时,这个过程我似乎在不断地接近自己。
我一直想要找寻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但是却找不到方法。结果几张图表,几个任务,几个问题,几乎让我对自己的了解往前走了一大步。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希望自己能够顺着思考的开端,看见更清晰完整的自我。用实际的行动,用作品的声音,拨开迷雾,找到方向,看清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