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家庭中出了个第三者,老公和老婆同处一室不再互相对视,子女和父母也是无话可说。大家几乎所有的闲暇都时间奉献给了手机,它算不上家庭成员,但又严重影响着家庭关系。家里若有求学的孩子,矛盾更加尖锐,以前能不能考上好大学似乎是智商问题,现在就看哪个孩子能够顶住手机的诱惑。父母也深知手机对学习的影响,但是很无奈:管松了,孩子被手机拐跑了,管严了亲子关系破裂还担心孩子心理出问题。
个人觉得信息时代,不给孩子接触手机是不可能的,手机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把双刃剑。给,也应该是有规则的,还要想办法增强孩子的自制力,防止沉迷网络。
无论制定规则还是增强孩子自制力其实都需要我们和手机“争宠”。父母是最爱孩子的,孩子知道,父母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孩子也知道。但是想让孩子听我们的确需要花点功夫。
首先,和孩子一起约定手机使用规则。
2021年6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互联网已经成为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活动关系到儿童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首先有义务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为未成人提供必要的上网设施和设备,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中的发展提供条件。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法律规定孩子是有权力使用手机上网的。同时,孩子(包括高中生)是未成年人,我们也是有义务做好孩子上网的监管工作的,这一点孩子需要知道。
制定规则最佳的时机是孩子得到手机之前,我们给孩子买手机的时候就应该有这个意识。约定的内容应该包括时长、时段、手机用途、违约罚则等。错过了这个时间怎么办?找机会,孩子心虚的时候,例如考试成绩退步,深夜玩手机被发现……。
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正如开头所说,沉迷网络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试想一下,我们工作一天回家最可能的状态就是躺在沙发上看手机,爷爷奶奶退休状态也可想而知。家里所有人都这样,然后要求孩子安心写作业,不要玩手机,这就是霸王条款。和很多家长交流过,一般情况下,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家长,不一定是高学历,但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印象最深的两个孩子,虽然父母都是低学历打工阶层,住的也是城中村,但特别善于教育孩子,以身作则,非常积极地面对生活。也有父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只做一件事:阅读。
再次,有效陪伴,增加户外活动。
“陪伴是最好礼物”,直到前天才感受的什么样的陪伴算得上有效陪伴。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从经常把工作带回家,人在孩子身边,心却不在。前天晚上,唯一一次没带工作回家。儿子让我陪他玩,先是飞行棋,游戏规则并不简单,我和他互相监督,他看我马上要赢了就不想玩了。我就撒娇,说下次我也不和你玩了。游戏后面儿子兴致越来越高,我们坚持玩到游戏结束。看似简单的游戏,里面有规则意识,有坚持到底的信念,也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后来我们还玩了积木,我当孙悟空,他是小猴子,不停地去运积木到客厅,我就不停地表扬他“孩儿,你真棒!”后来,他干脆把桶端过来,我就夸他聪明。他兴致越来越高,突发奇想还搭了寒假见过的黄鹤楼,收玩具也非常用心。一个晚上,手机就在我们面前,儿子一次都没想碰。
当然,高中生的陪伴不能是下棋和玩积木,但可以是有吸引力的家庭活动,例如:爬山、骑行、跑步、一起准备一次晚餐、聊天……幽默轻松的家庭氛围会让家庭更有吸引力,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
最后,校家合作,必要时候积极寻找外援。
育人,需要合力。学生的手机使用问题不仅是家长需要监管的,学校也有义务对其进行引导。我们可以和班主任沟通,寻求帮助。有的班级会进行一些打卡活动,例如晚上交手机打卡。家长可以拿着这支“鸡毛”当个令箭。有些班主任也会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理性使用手机。
所有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上,先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有可能理性解决手机问题。孩子的诉求不一定都是理性的,但是我们要温柔而坚定。愿每个孩子都能为了理想而努力奔跑,一路披荆斩棘不贪恋那网络游戏的短暂的烟花般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