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有件贯穿始终的事情——“补做”绩效考核。就是自己加入部门之前的,涉及另外7名同事的考核。
接到任务后,我先召集了还在职的小组长们开会,讨论出来评分标准和范围。这样,每个同事都得到自己、上级和团队三组评分。然后,我拿着加权后的结果,联系了当时主抓的领导,他点名表扬了其中一人,并建议给其他人都满分(跟平均结果相差无几)。
按照前领导“指示”调整后,内容给到了现在的领导(兼财务总监),他一看满分一片就说董事长不会买账。我又把原始评分结果拿出来,他补充说期间有一次客户冲突。这个事情我也有耳闻,但那个同事已经离职,事实并不清晰,就没有在他的绩效里面体现。不过,既然领导这么说了,我就扣除了一部分。再给领导看,他追问事件详情,有无核实,我哑口无言、匆匆退下。
再给前领导打电话,得到的回复这是“策略性安排”,也就是离职那个同事不仅无过而且有功,最后确认了客户投诉的事实,绩效扣了一点点分数。
再次提交的时候,领导说查了去年某小组的奖金是项目交叉的,也就是在另外一个并行项目上已经申请了一次奖金了。这次我就学聪明了,找到相关人核实一下事实,交叉项目的时段、金额、人员等等,最后,其中一名同事是维持现有分数,而拿了其他项目奖金的成员就打了折扣。
中间还查清了各成员在奖金发放期间的正式员工身份,有无其他补助情况等,防止漏发、重发和合规情况。至此,绩效考核结果才拿去给各级领导审核签字。
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但盈盈绕绕牵扯了一个月,中间不断有新的“背景故事”涌入,五易其稿。若让我再做一次,会这样来做,1)先确定原则和程序,核算的依据是时段还是收益等;2)全面搜集事实,是否有人处于试用期,有无并行时段的收入,前期奖金发放情况,有无和客户冲突和特殊贡献等;3)和领导一次性深入沟通定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