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原来很大方,重情重义,对谁都不计较,爱分享,抢着买单,看到谁有困难了,都会主动去帮助。
可是,他们慢慢也讲究你来我往,开始计较得失,不再没心没肺了。
不是他们变得自私奸诈了,而是他们在低谷和教训中明白,真诚换算计,分享换嫉妒,大方换理所当然,人心换不来人心。
自己越是吃亏,别人越会得寸进尺,明白了人情冷暖和残酷的现实。
成熟,是被一个个耳光打出来的。
…………………………………………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在警告我:
我的生活违背了自己的本心。
…………………………………………
从基民的整体角度讲,这必然是与股民一样的,疯狂的群体。经过我这么多年的观察,他们从整体上一定不可能理智起来。让大多数人在熊市买入,牛市慢慢退场,这是痴人说梦。
牛市中基民的收益率远低于市场任何一方参与者的想象。即使有翻番的爆款基金,整体看,基民的收益率依然很低。一只基金如果涨幅100%,那么在最高点,持仓以及交易过的基民收益率平均不会超过40%,甚至不会超过30%。其根源来自于持仓期过短、交易过于频繁、进入时间过晚等原因。
更关键的,由于初期买入都是试水性质,不敢多投入。结果发现赚钱如此容易后,反而会在牛市中后期大幅加仓,导致成本骤然升高。最终在震荡或者熊市来临后,迅速亏损。
这样的状态根本不可能扭转。当然,在一些第三方投教机构的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熊市买入才是赚钱的不二法门。但最终,大多数人依然是追涨杀跌的旅鼠和羊群,无可改变。
综上所述,其实在整个闭环中,没有任何人是错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销售机构甚至基民,所有人都为了生存而共同促成了这个市场状态。但这样的市场状态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还能维持多久?
…………………………………………
不受他人影响是不可能的,只要有接触,一滴水都能影响一锅水滋味。所以对味道不合适的人,隔离是最好的办法,没有之一。
物理隔离最好不过,实在是你亲人的同事的不得不相处的,你要是真能善待自己,就学会心理隔离。不然你以为左耳进右耳出这些老话怎么来的呢。怕就怕,你明明看不上,还要与其纠缠,持续为对方供给能量。
从不看,到不搭理,到想不起来,你的能量保有度是成指数提高的。
至于如何能够想不起来,靠的就是你的本事来对冲了。
有更好的人要处,有更有前途的事要耕耘,有更大的局要参与,有更多的乐子和更有创造力想象力潜力的一切,又哪里顾得上鸡零狗碎哦。
你每天混的圈子,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就决定了你的未来。
所以,永远不要说世间不公平,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
我曾经也是把员工当朋友,关系走的很近,冬天大澡堂,夏天小烧烤。
换来的却是,贪婪,懒惰,计较,耍心机,到最后因为私欲得不到满足,而撕破脸皮。
员工变成朋友的不是没有,概率很低,大家都是奔着赚钱来的,利益是友谊的桥梁,用钱驱动最省事。
老板可以好说话,但不能好相处,这是最简单的管理之道。
…………………………………………
有一个高一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听课特别认真,而且乐于互动,积极回答问题。
有一次,课下老师问他是如何做到的能持续的认真听课?
他说,老师,我有一个窍门,可以帮助我自己有意识的进行思考,那就是,你一边讲我一边猜你接下来要说什么,这样就会促使我全身心的投入,积极的倾听和思考,而且能快速反应你提出的问题。
这应该就是会听课的和不会听课的学生之间的差别吧。
读书是不是越多越好?
关键在于,是否同步思考,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提升决策质量,生活质量。
而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甚至成为比较炫耀的工具。
另外,多看纪实性的内容,少看“霸道总裁爱上我”,会把你的思想带偏,脱离现实而不自知。
…………………………………………
有梦想有事业的人是不会老的,因为超越同龄人越多,越不会觉得自己老。
当一个人的状态、境况平平,不如自己预期,甚至不如同龄人时,会深深感到岁月的无情。
你觉得自己老了,那是因为你所达到的成就低于你对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成就的预期。
你的成就大于你对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成就的预期,你就会觉得自己很年轻。
反之,则自我感觉老了。
社交的本质是流量互换,价值互换,无论是线上的知识付费,还是线下的商会,各种学院,自费饭局,多数是有门槛的,也是一个筛选。
一个领域同频才能互相吸引,能不能交到朋友,产生收益,把人脉和流量变成赚钱的引子,才是关键。
饭局上交到朋友有没有用,要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但不是直接否定,显得自己没有一点格局。
就好比不会赚钱的人,任何阶段都在说钱难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