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每句话都有用,但又很迷糊,一时读不懂。跟着问题慢慢读。
1. 什么是逆向设计?浅谈其必要性?
学习从教师(最好还有学生)了解期望的结果(对于学习目的的成功标准)开始,然后逆向运行到学生开始上课的状态--既包括他们的先前知识,也包括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这就是逆向设计。
引入“逆向设计”(ba.Award design)的观念可以说是取得最大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之一(Wiggins,McTighe,2005)。在开始备课之前,了解我们的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是逆向思维的核心所在。这样的识知也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发挥和做出改变的同时不改变成功的概念。
在一堂课中,随着学生从先前已知(先前学习)进展到其所期望的学习(成功地达到本堂课的学习目的),教师要对学生所处的阶段做出反应。这种变革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正是适应性专长所追求的--特别在教师和越来越多的学生发展自我调节技能的时候。
不是所有的学习方法都一样有效。那些投入有价值的练习之中的学生愿意在不太有干扰的环境中学习,经常检查和监控他们的进展,能够意识到任务的质量如何。这些方法通常要教给学生--特别对那些独自学习时难以获得表层知识和多种策略,导致无法拥有这种水平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学生来说。
2、谈谈对“教的艺术,还在于理解差异更多地关联到不同阶段的学习阶段,而不仅仅指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活动”的理解?
差异主要指的是通过对课堂结构化,让所有学生都能从起始水平或者“+1”水平上展开学习,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机会达到课的成功标准。
很多学校坚信的一条真理是学龄最能反映学生能力的差异跨度,其他都不足以判断。到了五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很有可能至少有五年的跨度,到了十年级, 就有十年的跨度。如何应对这种“跨度”成了学校关注的重点,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多应对方法,如个别化教学、差异教学、照顾个别差异,等等。很多学校(特别是高中)诉诸结构性方法(例如,分轨/分流、“抽离计划”等), 但是不论这些方法如何,所有的班级还是充斥着差异(而这多半是有益的,学生可以从彼此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针对差异的教学成为一些学校的魔咒; 在某些情况下,多样性也被推向了极端——而它实际上仅仅指的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已。然而,尽管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但教的艺术在于看见多样性中的共通性。让学生们与其同伴共同学习,尤其是在他们带着不同的才能、错误、兴趣和性格进人学习情境的时候。教的艺术还在于理解差异更多地关联到不同的学习新手到能手再到熟手),而不是仅仅指为不同(组别)的学生提供不同活动。
要想让差异教学变得有效,教师需要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他们在通往成功标准的道路上处于什么位置。学生到底是新手,还是能手,抑或熟手? 他们在知识和理解上的优势和差距分别是什么?他们拥有什么学习策略?怎样帮助他们形成其他所需的学习策略?依据他们所处的学习阶段、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动机水平、学习策略,教师必须提供不一样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实现成功标准的过程中展示他们的掌握情况和理解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