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歌解读之——张九龄《望月怀远》

诗歌解读之——张九龄《望月怀远》

作者: 相约三年 | 来源:发表于2019-12-23 14:07 被阅读0次

诗歌解读之——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天,读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感觉写得好!

        可好在哪里呢?自己就试着品读了一下。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雅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涯”,是人远,“共此时”,是心近。这为下文的“相思”作了铺垫。这里,诗人用“天涯”——物理距离的“远”来反衬“心灵”距离的近。因为心灵沟通,所以地理距离再远,也不在话下。(这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心灵和现实拉开了距离的情况相反。)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怨遥夜”,埋怨夜的漫长,“夜”,暗应了“明月”。”“怨”,是主人公强烈感情的表达,是激情。也即主人公的外部动作(是强化)。“怨遥夜”有“无理而妙”之嫌。因为本该怨的是“人”,这里却不说“怨人”,而说“怨夜”,有一点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味道:“送秋雁”就是“送人”(笔乱意顺)。这里也一样,“怨遥夜”就是“怨遥人”。“竟夕”,整夜,用时间的持续,来写相思的过程,这是情绪积累的过程,以此来突出“相思”程度之深——难以成眠。这里由“怨”的情绪发泄到“整夜睡不着”的相思之苦,意脉发生转折。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灭烛”与“怜光满”有因果逻辑。“灭烛”,还原一下,没有“燃烛”,哪来的“灭烛”。(二次解读补充:因此让读者想象出之前“主人公”是点着“烛”着:独坐烛前,享受“思念”之情态)“烛”者,思念的常见意象。可随即,主人公又被“月光”(怜光满)所吸引,勾起思念(纠:勾起怜光——怜,爱)之情。意脉再次发生转折:由对情人的“相思”转为“怜爱明晃晃的月光”,相思暂时被“淹没”。“披衣觉露滋”,“露”,户外之物,“觉露滋”,说明主人公此时已不在室内,而到了室外面。到室外干什么?(第一次解读文字:“披衣”,干啥呢?)联系下文“还寝梦佳期”来看,应是相思难眠,披衣出户……“光满”既与“月”照应,又与“盈手赠”照应。“觉露滋”,因为露重,所以感觉到凉。但这种感觉(触觉)很快就被忘记了。刚被“满光”打断的“思念”再次占据心灵,“不堪盈手赠”,满手捧月却不能赠送给你。又有一丝失落。意脉再转折。(这里也是一个过渡)“还寝梦佳期”,算了吧,不如回房到梦中共会佳期。行文到此,意脉再次发生转折。由“欲赠而不能”的“失落”到积极想办法减轻失落,忧伤。到此,诗歌由“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动作”,相思之情由“外”(隐性)到“内”(显性)。从诗歌意脉的脉头“怨遥夜”。由开篇“怨”的激动,到结束“梦”的柔情。象断意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歌解读之——张九龄《望月怀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mz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