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和你一起睡。”幸福无比伤心的抽泣着,要求我紧紧的抱他一会儿。
这个六一儿童节,我给自己送了份大礼——分床!!!
经过小半年的心理建设和俩娃自己一致同意的“六一儿童节”那天分床,这一天在我和老公的急切盼望下终于来临了,可以说我们盼望这个六一的心情一点也不亚于孩子。
就在我内心小猫挠爪般盼着熄灯之际,幸福搂着我嚎开了:“妈妈,我舍不得你!妈妈我不想和你分开。”甚至于熄灯后问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分床啊?”
这个问题太难了,梦里找答案去吧。
没想到只是上下铺的分床(俩娃睡上铺,我睡下铺),对于孩子来说竟意味着分离,这份分离不仅仅是空间的,更是心理的,从此我们从内心的亲密无间要开始保有自己的空间,这份空间就意味着成熟。
到底几岁分床合适?
关于分床,频频也被育儿群里的父母问到,也有学员探讨过要几岁分床,每每对于这个话题,我都是回避的,因为我知道关于分床,随便在网上一搜就会有无数个观点和建议。
太晚分床孩子不容易独立啦;
太早分床孩子安全感会不足啦;
1岁就该分床啦;
3岁再不分床孩子就该毁了;
……
每每看到这样的观点,我心里都会默默送上一句:“慢走,不送!”
曾经身为一个无知但又带有焦虑体质的老母亲,这样的观点会让我焦虑的脱发,本来就没剩几根了。
随着老母亲“鸡娃先鸡自己”的潜质爆发后,越思考越清明,所以现在再看到这些观点,我依旧会送上那句:“快走,不送。”
当我们把养育看成是一个机械的行为,当我们把眼前这个古灵精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孩子当成机器去养育时,这样的观点就会容易胜利。
因为机器没有情感,因为机器是损耗品,会越用越旧,所以得趁着机器新的时候赶紧把该干的都干了,培养独立啦,提前学习别输在起跑线啦,否则机器旧了就跑不动啦。
但孩子不是机器,他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更有一颗无比上进的心,当然前提是父母别糟蹋。即使三岁没分床,他也不会一辈子离不开父母,即使不提前学习,保护好他的学习兴趣,厚积薄发的人不在少数。
孩子7岁多才分床,这么晚分床会不会让孩子心理有病。
对于有这种疑问的人,我依旧会送上:“快走,不送。”
那到底几岁分床合适呢?
因为孩子不是机器,这就让标准没了标准,所以几岁分床合适?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来自于我们日常的养育模式。
所以面对几岁分床,我的原则和标准是:不纠结。
如果为了分床让父母耗尽九牛二虎之力,让孩子嚎出洪荒之力,那这个分床即使分了也不代表孩子独立了,到底是孩子独立了呢还是孩子隔离的分离的情感,把这份情感压在心里,无人知晓。
如果因为分床,我和孩子都痛苦无比,那这样的痛苦是不正常的。痛苦的分床经历给孩子烙下何种对于分离的记忆,这份记忆有可能会泛化到未来生活中的一次次分离。
如果父母为了满足自己与孩子的依恋,一直不主动分床,那孩子成了父母满足安全感的工具,感觉也错了。
当父母带着这份界限感,把这份界限感灌输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孩子的事情交由孩子做主,孩子的义务交由孩子承担,这时的分离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而非一定要在分床那一刻。
帮助孩子分床 这几件事你做了吗?
分床不应该是异常痛苦的,但必然不会是快乐的,当父母带着界限感于生活的点滴,分床自然而然的就来临了,这时可能只需要父母的一次轻推,这次分离带着些许忧伤就完成了。
这个轻推的力道也很有讲究哦。
不是关上门让孩子自己面对分离的恐惧;
不是骂孩子说好的事情怎能又反悔;
不是嘲笑孩子胆小鬼,这么大了还黏着妈妈;
这个“轻推”是我知道你好想和妈妈在一起,但我依旧坚持规则;
这个轻推是我接纳你此刻无比的伤心,但我依旧坚持规则;
这个轻推是妈妈可以抱一抱亲一亲,但我会送你到你的床上;
这个轻推就是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个轻推就是“温柔的接纳你的情绪,而坚定的坚持我的规则。”
即使7岁多了分床,面对分离他依旧会伤心的痛哭流涕,但是他也同样感觉到妈妈温柔的坚持,所以他必须面对和承受这份分离的痛苦和现实,这时他成大了。
这时的分离有忧伤更有踏实,孩子踏实了,他发现他有能力应对分离了;他也发现分离之后妈妈爸爸依旧稳稳的在那里,在他需要的每一刻都会准时出现,分离不代表爱就消失了。
这份分离也让父母踏实了,他们的孩子又长大了。
所以到底几岁分床合适,随便几岁,只要你和孩子准备好了就行。一句废话,随便你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