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存在,乡音可以改,胃要始终留给叫做“家”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濉溪,在这座小城里我已经生活了近40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成长中最美的风景。
我们这一代人不少选择了走出家乡,去外地发展,凭着勤劳、智慧大多同学都发展的不错,不少人在更发达的城市定了居。每次过年过节他们回来探亲,同学们总是要约上聚一聚,同学聚会吃饭是必然的,虽然面对一大桌丰盛的饭菜,但大家还是会怀念读书时那一碗汤……都说胃是有记忆的,确实,一个人在小时候喜欢吃的美食,在他的味觉里总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便经岁月洗刷也难以忘记。家乡的美食,是亲情的思念,家乡的美食,是乡愁的解药。

我的初中就读于离家大约十公里左右的一座乡村学校,因为要上早晚自习,大多数同学都是选择住校,每天吃住在学校,那时候经济都不富足,虽然基本的温饱都不成问题,但也就是吃饱而已,可供选择的食物品类少之又少。那时候吃饭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的餐具,多是一个瓷碗或不锈钢盆,条件好的同学会有一个不锈钢饭盒,放学后就赶紧奔上食堂或校门口的两家卖饭点,炒菜是相对奢侈的,只有条件好又舍得花钱的学生去吃,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从家里带馒头、咸菜,到饭点再去买一碗油茶也叫胡辣汤,它里面有豆皮、花生米、面筋、黑白芝麻、海带等,这些材料放入锅中烧开挂面粉,搅成稠糊,再加入酱油、盐、胡椒粉、味精等,做好后装在一个大的保温桶里,只待放学铃声一响,大家蜂拥而至,跑到卖饭点,伸出自己的餐具,眼睛直直的盯着老板的勺子,希望她能往下捞一捞,多捞点稠的,一碗是3角钱,奢侈的同学会买上5角钱的,舍不得吃的递上2角钱也是能买上大半碗的。大家都正值青春期,食量也是最大的时候,一碗汤其实根本不够,但好像很少有同学敞开了肚皮吃,汤是就着馒头吃的,夏天的时候,来上一碗,额头上冒着细密的汗珠,最是爽快。寒冬里,馒头经常是被冻成冰疙瘩,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一点点掰下来泡在热腾腾、香喷喷的胡辣汤,那味道,那热乎劲,够人回味整个冬天。

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各奔东西,有不少在外地定居。每次同学聚会,大家谈起上学时吃的最多的胡辣汤,依然是满满的怀念和不舍。胡辣汤还依然在,也许随时可以吃到,但那些青涩又美好的岁月却是再也回不去的从前。
如今学校已经改建为养老院,回老家时经过那里,看到曾经熟悉的校园倍感亲切,依然是干净整洁、温馨舒适。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有的唠家常、有的跳舞健身……大家乐在其中,惬意而悠闲。不少在外地的同学说经常从抖音里刷到这个昔日学校改建成的老年公寓,看到最多的是老人们围坐一起吃饭的场景,饭菜早已和我们读书时有了天壤之别,每天的饭菜都不重样,有荤有素,也有水果、点心,工作人员每天端到面前,暖胃又暖心,老人们吃的开心又满足。看着他们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样子,大家一起约定,等老了,我们也到这里去养老,从青丝到白发,让这里承载我们的美好和幸福。
汪曾祺曾说过: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一个人无论走到多远,尝过多少美味佳肴,但幸福的滋味却是相似的。时间在变迁,每个人的胃,却都写着来处。不管我们身处何地,家乡味道,永远都是最牵挂的温暖,只要尝上一口家乡的美食,就能积蓄充足的动力,让自己不断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