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张老师又跟我聊起了她的儿子,她说,昨晚她在阅读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的时候,孩子问她:“这本书是写什么的?”她告诉孩子说,这是一本教老师怎么教育孩子的书,接着孩子指着书的封面上的一个图案问道:“这个图案是什么意思?”张老师回答不了,孩子继续说:“既然这样设计,那一定表达了什么意思。”张老师感慨:孩子眼中的世界跟大人就是不一样,我们关注的是文字,孩子关注的却可能是我们都没有关注的东西,所以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孩子的心思,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那样孩子一定会不开心的。
张老师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不由得回想起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情。
记得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一道数学题,题目的大意是妈妈给了小明11颗糖,吃了2颗,还剩几颗?这么简单的题目,孩子却做错了,因为他是这样做的:
9+2=11(颗)
答:小明还剩9颗糖。
我看了他的作业,真的有些哭笑不得,这么简单的题目,他居然都会做错!我强压住内心的怒火,问他:“你列的算式的结果是11,可是回答问题的时候为什么又说是9颗糖呢?”孩子非常认真地说:“因为9+2=11呀,所以还剩9颗啊!”我不太明白,再问了一次,他还是这样回答的。
听了他的两次回答,我也陷入了思考,他这是什么意思呢?突然,我明白了,孩子这是反向推导呢,他的思考是,小明有11颗糖,吃了2颗,那么几加2等于11,剩下的糖就是几颗。这样思考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算式不能这样列。于是,我耐心地跟他解释,像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思考,怎么列式,然后又给他出了几道题进行练习,他做得都很对,但是我看得出来,他还是有点似懂非懂,不明白他那样计算为什么不对。
但是,尽管这样,后来他却没有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我一度以为他是听懂了我的讲解,后来想到,或许他只是学会了怎么去做题,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慢慢自己明白了吧。
但是这件事情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懂得,孩子的思维方式有的时候跟大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真的要特别警惕用自己的思考去代替孩子的思考,警惕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孩子,警惕不加了解、不假思索的“推己及人”,警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问问孩子“为什么”。
我不由得又想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不陪作业母慈子孝,一陪作业鸡飞狗跳”,种种因为陪孩子作业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紧张,种种因为孩子学业成绩而造成的家庭矛盾,以及很多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大都是因为我们大人们欠缺对孩子的了解、理解与尊重造成的,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每一个大人都应该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孩子的世界真的与大人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