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何止万里?夜听时,如淙淙流水,连绵不绝,挟着大海咸涩的空气,把西北高原冬树上残留的枯枝揽回大地;东风何尝不强劲?听那冰挂如羊群趟河般的争渡,看那高空五彩的风筝,如斑斓的鹏鸟扶摇云端;而东风何尝不温柔?如果不是,为什么我们风雪载途如迷路的羔羊,却忽然间记挂起了你。我在心里说,如果没有了方向,我们不妨做你的俘虏。
是啊,东风来了,我们像是被再次宠爱的孩子。我们在被丢弃给一个冬天,受过虐待之后,又被你反复地抚爱。此刻,我们正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中。
我们会珍惜这个春天,珍惜由东风撞开的这个明亮的世界,珍惜妩媚的天空和大地,诗意而又情味十足的无边美好。
何处驻东风(散文)东风肩负着一个伟大的使命,一路跋山涉水,播洒着五彩和温情。在她过处,江南烟村,草长莺飞;长江碧波,帆影正悬;中原千里,田畴麦青;黄河冰解,巨浪漫卷。然后,入潼关过华岳,将那灞桥柳色变得妖娆如翠袖翩跹。
我是陕北高原上的歌者,翻过了无数遍的唐诗宋词,才找到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两句书写本土的诗句。可是陕北真正的春天一到,自有一半的江南春韵的好处。高山河流温婉而诗意,澄澈如洗的天空,较江南水乡更加明亮,更加碧蓝。多山少水的世界里,山色秀丽,雾霭也薄了许多。被东风抚摸并雕琢后的山塬,迎春花和桃李,更是艳丽无比。黄土高原,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也是一片容易被唤醒的多姿多彩的土地。于是,这土地上盛产米酒,盛产歌谣和传奇。
陕北这地方的四季,荣枯变化异常鲜明。尤其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自然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江南人所能理解。那种由东风唤起的一抹鹅黄新绿,那种东风过处,细雨过处山间土地上的“昨夜一枝开”,俨然是拂去尘灰的翠幕!窗外那一声玄鸟的呢喃,那猛然抬头河岸柳色的微绿,那三五只鸭子结伴在浅潭水戏水,会让一个久居屋舍的人怦然心动。你惊叹这东风如画师手中的笔:把曾经的苍茫的高原一层一层涂染,雕琢,装扮。把一个昨夜梦中的灰色的底片,渐变成五彩斑斓。把一个个冬眠已久的小东西从睡梦中唤醒了,看着它们在明亮的大地上享受阳光与和风,愉悦和自由。
何处驻东风(散文)
我知道,春天迟早要来,来报答你我曾经的记挂。那不再是长风万里,而是一双柔软的手,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春天的窗子,并在窗外悬挂一幅无比明亮,无比明媚的画屏,让她在一个季节里渐次成长。画屏里的生命万象,也谦卑羞涩,也张扬奔放,让人想到:这样的丰富里,是不是隐藏着东风的什么秘密?
你这个智慧的人,曾借东风之力在广阔大地驰骋,在蓝色的天空翱翔。而这东风,在成就了大地的峥嵘,在留下绚烂而伟大的作品之后,转身而去。
这是一个别开生面又精彩绝伦的开头。我们掀起襁褓的一角,里面分明躺着一个面色粉润,身体健壮的孩子,在阳光下春风里均匀呼吸。
何处驻东风(散文)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的面纱还没有被东风揭开,人们早已知道她的面容。但世间一个“新”字,似乎更为要紧,它是一种转变,一种生机和力量。她牵动世间的心灵,并具备被追寻者吟唱的气象。古今的诗册中,油墨含量最多的应该是春秋代序的章句。可以理解,这样的全新和生机,让人在遥临和遐想中,就能够自自然然吟咏出春愁秋恨的诗章来。
在古人心中,一整幅春天的富丽的画卷,都只是东风的面容;一整幅春天的万物的雕像,又都来自东风的妙手。所以,“东风面”就成了春天的代称。这样的思维有诗意,有理趣,给人愉悦,也给人启发。这种美,精致而牢靠。
何处驻东风(散文)
突然想到了朱熹的那首《春日》的诗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好游春,到孔子曾经弦歌讲学的泗水边流连光景,那里一定是诗人如坐春风的地方。朱子看似惊叹那明媚大地,实则追慕寻求孔门的圣人之道,即所谓寻芳。一般的人都能够知道春天来了,却不知春在诗人胸臆:圣人之道如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好一个“东风面”!世间有多少种人,他们的眼里心里,就有多少春的面目,多少别样的万紫千红。可惜的是,他们耽溺于春之乐,而不知同游者乐之异同。
何处驻东风(散文)
面对这由东风催发点燃的万紫千红,有人知道自己探寻的,已不仅仅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春色,而是心境的明澈;有人在满面春风中,心灵深处还有隐隐疼痛。美在这里,可能已经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种诗心映照,这样,春山春水就别有味道。自然的色彩里,折射着人生之轻,人生之重,年年岁岁里,花相似而人不同。踏青观花的人成长了,眼中的春色也就不同,你的心中有了锦绣了,画屏一般的春天就会和你的内心契合。春天,你思慕理想而不得,心中自会有“”皇皇者华,每怀靡及”的感叹;春天,你懂得岁月无情了,面对落花流水,你会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太息;春天,你春风得意,你的异常轻快的马蹄可能踏遍青山而不知疲倦。奥,春天之美,原本就是东风大地和惊诧于它的人们的携手创造啊!
东风万里,人们拾级而上,寻找山外的无限风光。然而,何处驻东风?固在胸臆丘壑间。
何处驻东风(散文)
2018年3月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