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昨天晚上,因为之前用了两年的贝亲玻璃奶瓶被失手摔坏了,宸小满每天晚上准时准点的奶瓶喂奶时间被彻底终结。借此机会,我也想着把他喝奶的习惯慢慢规整,由奶瓶改用吸管杯,由大人喂改成自己喝。可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宸小满对那个奶瓶的依恋不是一天两天,轻易更改,难度系数极高。
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正确——我用手机播放动画片,诱导让他自己喝奶。第一天,大人拿着杯子,他只管在不停的催促下,偶尔想起喝一下,喝240ml足足喝了15分钟,好在还是喝完了;第二天,开始要求自己拿杯子,在动画片诱惑和我每隔十秒钟就得催促一下的双重压力下,他自己拿着杯子喝了200ml,后来的几十毫升,始终不喝,威逼利诱终究没用!他开始闹着要看动画片,我言辞拒绝——对于宸小满,我始终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左右摇摆游离不定的问题,这大概也是许多家长同样面临的问题。因为有过前车之鉴,宸小满有一段时间因为看电视和手机,开始频繁眨眼睛,甚至用手揉搓眼睛。可是,不满足他的要求,他连喝牛奶这件事都可以成为“威胁”我的手段!
我开始装作生气不理他。对峙持续时间不过半分钟,宸小满便趁我不注意一下就冲到了我面前,抬手抓了我的额头一把,顿时一股火烧火燎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一刻我终究没有克制住自己的脾气,抓着他的小手狠命地打了几下,真的是下了狠手——时隔一天,我都还能清晰地感觉到来自指尖的疼痛和麻木。我以为他会哭,可是兴许是看到我真的生气了,他只是嗯哼了一下,委屈地把小手放在衣服上搓了搓,没有哭出来!事后,我后悔万分。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自己在情绪的操控下,对宸小满做了些什么傻事。
经过比对分析,宸小满现在的年龄阶段,正值否定感意识形成的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生成,更多出现在他语言中的字往往就是“不”,“ 不去”、“ 不捡”、“不喝”……在大人看来,这无疑是对家长王权的挑衅,是不听话的表现。可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想法和心理成长的规律,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我们借由“为你好”的噱头,强加到孩子身上的不过是我们大人一厢情愿的自我意识。而孩子的意识,我们全然不顾。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听话的工具而已,仅此而已。
同时,两岁阶段的宝宝喜欢打人,扔东西,这一系列看似逾矩的行为,其实不是他不听话,不友善的表现,相反,其实他正是想以此引起你的注意,得到你的关注,只是他苦于无法用语言来正确的表达。
正如我之前装作生气不理他时一样,他突然冲过来抓我,其实只是想引起我的关注意,希望我再次和他说话,满足他看动画片的诉求。可是他无法正确表达,他觉得抓你,你会疼,你的反应会更加激烈,那样效果来得会更快,会更加明显的达到他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大人在被孩子的某些行为激怒的时候,情绪上往往很难控制,打孩子的行为屡见不鲜。可是惩戒犯错的孩子就只能用“黄荆条子”的方式吗?如果不是,那我们又该如何理性对待惩戒孩子这件事呢?
首先当然是以不打为原则。毕竟如果你愿意把孩子当成一个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个体,你会更加乐意看到孩子成长为更优秀的人。一味地打孩子,只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要不长此以往形成疲态和惰性,随打不改,甚至产生偏激的想法,认为自己就是个坏孩子,打也好,不打也罢,都无所谓;要不就会产生逃避的心理,遇到一犯错误,就本能地产生恐惧意识,怕挨打,甚至怕回家。所以,胡乱打孩子最终的结果永远只是大人的情绪得到了宣泄,而往往孩子压根儿就没有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在你打他的过程中,你已经全然被情绪所操控,他的注意力只在你狂风暴雨般的情绪上,别无其他,他甚至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其次,打孩子时下手太重,后悔的只能是你自己。所以惩罚的方式不一定就非得是肉体的痛,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譬如说,限制他玩玩具和看动画片的时间,对他最喜欢和在乎的东西加以惩戒式的阶段性隔离等等,明确地告知他做错事的后果,并让他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惩戒带给自己的感受。往往这种间接性的惩罚方式,更有利于戳中孩子的内心和痛处,让他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做错事所带来的后果会让自己很不舒服,很不开心。所以在下一次可能犯这种错误的时候,他就会更多地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和舒适感,起到警戒的作用。
最后,打孩子之前,大人往往应该先让自己的情绪冷静一下,深吸一口气,在心里默数十秒,毕竟在激烈情绪的操控下,我们更容易使自己成为管教而非教育孩子的暴力工具,而不是理性和善于沟通的家长。其实年龄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理解能力,我们不能觉得说,孩子还小,你说的他听不懂。错!如果你始终以这种方式看待孩子,那你的孩子只能是在你的这个误解中永远感受不到交流的愉悦。当宝宝开始启用语言这一工具的时候,他自身的自主意识就已然开启,他会主动聆听大人嘴巴里发出的每一个音,慢慢学习模仿声音的妙趣,并乐于沉浸在这种可以通过需要表达自我的氛围之中。所以,家长更应该在冷静的状态下,结合孩子好动、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特点,认真、理性、有逻辑地梳理好自己的思路,尽量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达出最浅显易懂的含义,让孩子明白家长的话语含义,理解父母要表达的意思,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不是一顿挨打,全程动作表演,毫无语言交流,到最后他也没弄明白家长为什么打我,下一次,只会更加小心的犯错!
记住,请别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任由自己情绪的操控,上来就是一顿默剧式的胡乱暴打,再这样打下去,你的孩子就真的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