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有三个水平。
第一个水平是一种生命力的过剩,一种有机体能力丰盛的表现,一种生理上的不安适状态引导儿童区琢磨各种事情——伸手取物,用手戳物,乱敲乱打或者窥视等。这类活动很难说是理智的活动,然而没有这类活动,则缺少可资利用的材料,理智的活动也就薄弱无力,不能持续进行。
第二个水平是在社会的刺激影响下,好奇心发展到较高的等级。当儿童向别人求助以弥补其经验的不足时,如果事物不能对他的试验做出有兴趣的反应,他就可以要求别人提供有兴趣的材料,于是儿童进入了新时期。“那是什么?”“为什么?”不倦地发出这类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儿童的特征。他提出为什么并不是寻求科学的解释,其背后的动机只不过是渴望对他所处的奇妙的世界具有更多的认识。他们不是为了寻求定理和原则,仅仅是为了掌握更多的事实。儿童隐隐约约感到,他直接感觉到的并不是事实的全部,事实背后还有更多的东西,随之而来的还会有更多的事实,这种感觉便是理智的求知欲的萌芽。
第三个水平是好奇心超越了有机体和社会的水平,升华为理智的行为。在这个层次,好奇心转变成为儿童要亲自寻求在与人和事接触中产生的种种问题的答案的兴趣。教育者最为紧要的问题是,利用有机体身体方面的探查的好奇心和语言方面的提出问题的好奇心,求得理智的发展。只要树立更长远的目标,并在达此目标的过程中找出和插入一些中间的行动、对象和观念,那么理智的发展便能够实现。一个长远的目标控制着一连串的探究和观察,并把他们结合起来,作为达到长远目标的手段,这个过程达到何种程度,好奇心明确表现的理智特点也就达到何种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