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影响行为”。是因为有了繁繁絮絮的思维,所以自己的行为也会是繁繁絮絮。我干什么都磨蹭,没完没了。
先前提到我有“洁癖症”。我的两三个闺蜜也有“洁癖症”。我们都有共同之处:不论干什么,洗衣服、擦地板、刷碗,干的过程中很啰嗦的,先看看双手是否干净,再看看用的工具是否干净,整个过程仔细、认真,怕触摸这,怕沾上那,大脑里思考不止。洗了又洗,没完没了,不能落下点点滴滴。
我有一个同学(小学、初中都是同学),我比较了解她,从小到大很爱干净的。但她和我诉说过:自己的被子、床单、枕头黑而油亮都行,但是只要外人去了一触摸,她就受不了,拆下来就要洗。当然她诉说的“黑而油亮”多少也带夸张,她很讲卫生的。另一个同学是和我们待在一起很怕别人踩到她,而我们用手触摸她一下,她紧张地观察我们的手是否干净,是否刚才动过脏东西。但她从小娇生惯养从来不帮母亲干活。成家后我去过她家,也不见得有多干净,玻璃上有污点,地板上有头发。
我收拾家务最多的是厨房和卫生间。地板先是扫一遍,再擦一遍,最后再检查一遍有没有头发,要捡的一根不落。但是家里的镜子、窗户上的玻璃从不惦记擦。
这就是说:所谓“洁癖症”的人,不一定就是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自己的头发经常洗的干净发亮,一点头屑都看不见。只是在自己的空间范围内,自己有自己一整套的洁癖方法。也许别人看来不见得有多干净。这都是自己的思维在作怪,思维影响行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可能和遗传、性格、后来的生活经历有关。生活中有过压力、刺激、心又不敞亮,久而久之体现在思维上了。大脑紧张,思维错乱。脑子里繁繁絮絮,行为也跟着繁繁絮絮。迟钝了,不利索了,成疾病了。
我们聚会的时候,有几个同学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但人家没有“洁癖症”。观察她们干活的过程,不见得啰啰嗦嗦,怕沾这、怕动那。还是动作利索,速度很凉快。
总的说来,“洁癖症”的人过程是很繁絮的,结果不一定完整;而结果看起来完整的不一定过程啰嗦,很利索的。如果有过程很啰嗦,结果也完美无缺的,那可真是“洁癖到家了”。活得可真够煎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