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些喜欢的书摘
“没关系”是什么意思?某种说不清的悲伤还是欢喜的情绪涌上心头。
上年纪的人都这么想吗?年轻真有那么好吗?我每件事都要难过,悲观,太累了。我厌倦了。”
这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拼命地伸出手想要什么,到了我这个岁数,想伸手要的越来越少了。
这种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可是一感觉没希望了,往往就真的变成那样了。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总爱那么想。
不合常理才是人之常情啊。不合常理才是真正的自己啊。

在浏览器里搜索,孤独、一个人……这些关键词,有很多的索引,有很多的倾诉,或许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孤独,在某一瞬间。
十一的节假去了家乡里我没去过的城市,见了久没见面的老友,吃了吃过与没吃过的小吃,在小吃街里感受到是烟火的气息,匆忙的过客与久居的商铺。
《一个人的好天气》是坐在回程的火车上看的第二遍的书,也许是因为年少无法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直白或是隐喻的情绪、道理,也许当时只知道故事的发展,而忽略了每一个用词的意思。在第二遍看的时候,那种平淡生活下的不能诉说的孤独情绪,以及那些我忽略的东西,都在脑海里琢磨,带入太多自己的情绪,竟觉得自己和二十刚出头的吟子有些相像。

故事的人物特别的简单,吟子寄居在东京的知寿,吟子交往过的男友,知寿的舞伴,吟子的妈妈。吟子没有读大学想离开家到例如东京这样的地方去闯荡,吟子的妈妈就让吟子借居在远房亲戚知寿的家里。知寿是一个自己生活的上了年纪的老太,除了挂满房间的猫的照片与她为伴,生活似乎是波浪不惊。吟子和知寿生活在一起生活琐事的对话,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冲突。
第二遍读的时候才发觉知寿的重要性,这个老太会在有心仪舞伴可以发展为男朋友时会画上精致的妆容约会,对于吟子偶尔不善意的行为也并不在意,对于生活总是乐呵呵的态度。甚至在第一次发现吟子偷偷拿走的她的东西也没有在意。她同时也负责着对吟子的问题做解答,而答案经常的那么的出乎意料和意料之中。
我想趁现在把空虚都用光,老了就不会再空虚了。
知寿:可不能在年轻时都用光了,要是只留下愉快的事,上了年纪,就怕死了。
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吧。我这样的人会很快堕落的吧?
世界不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
而吟子,就像是大多数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这里的大多数只能说是主观的一个推测,我看到的只是和我很像的世界。不读大学找到一份工作,也没有特别的野心,没有很具体的规划,交往过的男友似乎都是说不上的原因的结束,也会对未来有幻想。
成为正式职员,离开知寿,在离开的日子想要给知寿写信,笔在手中也不能表达自己想要叙述的东西。吟子以为自己对于知寿没有多少的感情,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想找人聊天的时候想到的是知寿,即使两个人在相处的时候并不是那么的融洽。就像是我们好像曾经遇到那个不太合拍的人,出于一些原因的相处,之后却会怀念。

吟子让我很有代入感,就好像是吟子那一段的自我叙述
我好像做不到将其他人和自己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我也想尝试一个人生活。我希望能有一回,不是别人离开我,而是我离开别人。
曾经在微博上写下这么一段话:如果有一天有一段关系要走到尽头,那我一定是最先放手的人,因为不想一直看别人的背影。同时也暴露自己在人际关系里的被动。就像是已经失去主动去结交一个挚友的勇气,总是被动的等待,也把那一段话俨然当做自己的准则,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总是逃离。

说不清这种被动形成的原因,我每次都归咎于成长环境。
十一的时候朋友和我因为一些事情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沟通之后。朋友这样说我:不懂得为什么自己那么费劲去完成一件事,而不是去偶尔撒娇求助别人,不愿意麻烦别人让她有一种距离感。
好像我的成长是在很多人的预言下完成的。就像是他们说我以后的路很难走、或者说我以后要懂事、要努力……回头望去我好像真的都做到了。一种超乎同龄人的懂事,所以什么事会为别人考虑,自己其实有的时候特别委屈。又会觉得这样的事是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就默默的让自己担起来。
对于家人也这样,初中高中住宿,每次自己打包行李,自己回家,所以我爸有次说要来接我,我都果断拒绝。我爸却说,以后就不知道能送几次。就像是我爸爸第一次觉得我可以自己完成这么多的事,可在他无暇顾及的每个瞬间,这就是我的日常。
十一假期的时候去逛了一个寺庙,无神论的我让道士给我算了一卦。可能是自己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所以在那样的氛围下我相信了道士的话。他说,我有男孩的脾性,却是个女孩子,让我学着像一个女孩一样温柔,過就会禍。
就像独木舟在小说里有一段这样描写,她要在身上刺荆棘,而刺青师劝她改为藤,我却懂得了她笔下想描写的 人物的性格。


这是第一次看这本书写下的,当时被松浦弥太郎这种作家所影响,看日本的文章总会带着对他的印象。
还是那句感谢的话,谢谢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谢谢你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