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词句注释
采:采集。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岁:年。
艺术手法:
复沓
语出:《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成玄英疏:“沓,重也。寓,寄也。弦发矢往,复重沓前箭。”
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
精讲:
一、古人盛赞萧茅,萧茅对先人来说非常重要:
1.什么是萧、茅?
萧和茅:《周礼·甸师》“祭祀共萧茅”。
萧:《说文解字》里说萧者艾蒿也。古人认为其有辟邪的功效。
茅:《硕人》卫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其中“荑”指白茅草的草浆。
《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荑”也指白茅草的草浆。
2.《左传·僖公四年》: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3.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萧和茅都为古人祭祀用品,祭祀之前由部落纯洁的圣女采摘萧茅,用于祭祀。因此萧、茅具有了崇高的精神信仰内涵。
二、艾蒿对人类文明、华夏文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什么是艾?
艾的本义是草名,即艾蒿,古人强调医疗作用,养生作用。
2.艾蒿的重要意义
(1)《黄帝内经》、《庄子》最早提及艾灸之法。
(2)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3)屠呦呦与其团队:发明青蒿素,拯救无数生命,还可以治疗红斑狼疮等医疗杂症。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与爱因斯坦并列。是真正的中国骄傲。
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采葛》是人类文明中最早用艺术形式触及爱情心理学与心理时间的诗歌表述。揭示了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区别。
一日:物理时间。
三天、三秋、三岁: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心理学认为心理时间决定于心理感知重点不同,在爱情中,我们的感知重点在与相爱的人一起做的事情上,不在时间上。而思念则反之,感知重点在时间上,所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