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有不同的人问我,为什么要做蜂窝儿童互联网实验?
我之前回答,蜂窝是我面对世界的方式。
而这样说比较含糊,如果用更清晰的叙述的话:
蜂窝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在这复杂与矛盾的世界中,有勇气和能力去经历生命的丰富与可能性。
而我在里面看见了我,也看见了蜂窝团队的每一个人。
是的,看起来蜂窝很像麦田里的守望者。
“意义”是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我从小是一名躁动而又极富自我反思精神的人,这样若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就会沦为对任何事情都问:“这样之后有什么意义?”
是的,从初中开始,我就开始怀疑班里面成绩最好的几个同学,成绩这么好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因为没有被投递出去,必然没有人回答。而带着这样的问题继续在学校待下去是无聊的了,因为我失去的“目标”与“意义”。
我被这个问题攻陷了,每天陷入了课堂睡觉/网吧玩游戏的无尽轮回中。即便是进入的重点高中借读,也还在昏睡当中。
高一我在自习课上看小说。当场被班主任撕掉后说:“学生就不要看这些杂七杂八的书,也不要想精想怪(贵州话,意思比东想西想严重一些。)。学生的目标就是学习,高考之后,你们想干嘛都可以。”
那次被撕书之后,是绝望的。我在试图自己寻找答案,找到“意义”的时候,居然把我唯一的信息源都掐死了(由于是住校)。
索性是高二/高三的班主任又是另外极端的对我好……激励起了我继续对“意义”的探索。这样班主任有多好,在看见我高三了还在看《荒野生存》、《飞跃疯人院》、《麦田守望者》……估计怕我虚无,她居然要评选我当“三好学生”,还好拒绝了,要不就毁了。
当时还节约钱,买了台版的《荒野生存》 他们的名字叫《阿拉斯加之死》距离高考还差3个月,我才意识到,虽然不知道“意义”是什么,但是我成绩如此糟糕,我无法继续探索“意义”的。
因为我探索意义所看博客的博主,看书的作者,以及我所崇拜某些领域的专家他们都集中在的优秀的大学里。而我想与他们一起聊天,探索“意义”的本身,那更加的不可能了。我无法与那些优秀的人在一起,聊天,看书,喝酒,探索“意义”。
不过想明白了这件事后,让我准备高考的时间已经没有多少了,我在QQ空间留下无数的私密日记。
直到很久之后,蜂窝产出了一节课,一个孩子问出:“人生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后,我们为此准备了将近80人时的课程准备,采访不同的人,找到各种有意义,没意义的事情。
via 简长长 教案课程的最后,我们给孩子说:
如果你觉得人生有意义,那就思考现在觉得最向往的人生意义是啥,把它画到最远处;思考这一路里,第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是啥?
如果你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就从最有趣的事情开始玩儿吧!
我看见了我自己。
行动/探索寻找“意义”本身,可过程却成为了“意义”。
大学我填写了5个志愿,打开地图,输入城市,选择了最远离贵阳的几所学校。
大学期间,我开始用行动探索“意义”。在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的时候,就像我们课程那样,从最有趣的开始,4年的时间,我几乎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了不同类型的活动。
在这样一次次的探索“意义”的过程中,我还是没有找到“意义”所在,不过很幸运的是,我至少找到了,我不想做什么。
在天涯网站看见“多背一公斤”的介绍,我到乡村学校,带去一些物料为孩子拍毕业照……
- 开始思考什么是给孩子带来根本改变的因素?
看见“多背一公斤”设置的“玉树志愿者茶舍”,我成为志愿者,并为几所学校众筹桌椅
- 我理解不同民族的差异,思考信仰,面对死亡。
- 募捐时候我该怎么避免风险,怎么公开账目。
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个公益界的朋友,他带领我参与服务脑瘫孩子机构的网络支持;
- 我学会看待生命存在世界上的意义与状态。
通过人人网,微博,博客为几个患大病的孩子/同学进行筹款;
- 面对别人质疑花怎么多钱,人也死了之后的思考,生命与金钱。
在大学的几年中,我折腾了不同的事情来做。从现在的角度来说,我给自己制造了不同的项目或问题,我在基于这样的项目或问题在学习与思考。而这样多次作不同的项目与问题学到不同侧面的能力经验最终都成为了我的共同经验。
随后我意识到,在整个探索“意义”的过程中,我均是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的。
互联网让我找到了“恰当”的人,“恰当”的人与我们一起“恰当”的参与与协作解决我们的共同认可的问题。同时“恰当”的人为了带来了极大的视野与同伴学习的经历。
每一次在线课程上,都需要告诉孩子的。 我们在培养一批,自由/开放/平等/协作精神的地球公民。而这也是互联网精神的本质。
我的探索寻找“意义”本身,过程却成为了“意义”。蜂窝也就成立了。
蜂窝收集孩子的真实问题,通过对真实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中嵌入孩子需要掌握的网络素养能力。在一次次的解决不同的问题的时候,让孩子的网络素养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
基于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PBL)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全套的综合课程和学习体验。
让“孩子”在这复杂与矛盾的世界中,有勇气和能力去经历生命的丰富与可能性
大量研究表面影响一个人未来成就与幸福的并非学术知识,而是各种个人能力,比如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这些却恰恰是现行教育内容中普遍缺失的。
未来的世界不管发生如何令人震惊的变化,我我相信,这样的个人能力是不会变的。当然,不仅是我相信
1997年 启动《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
2005 年 欧盟正式发布《核心素养: 欧洲参考框架》
2013年3月 日本《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也都相信孩子一直不变的是核心素养技能。
如果你也相信,你是一名教育者那就与我们一起成为这片麦田的守望者吧。
作战请打1PS:本文是蜂窝系列文章,此文作为开始,将由蜂窝不同同事构架出一个完整的蜂窝课程逻辑,设计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