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周的时间反复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获益匪浅,本书的作者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除撰写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经典》和担任《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这本书解决了我关于阅读的很多困惑,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阅读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助益。
这篇文章将略去书中略显晦涩沉冗的部分,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书中介绍的简单实用的读书方法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内容略长,干货可只看粗体部分。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1. 阅读的四个层次
本书中介绍了阅读的四个不同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层层递进互相渗透,又各有不同。
其中基础阅读是其他三个阅读层次的基础,也是我们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课程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其主要的要求是,识字;读懂长难句,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几乎可以阅读所有的读物而不在字句上出现大的问题。
检视阅读更多的作为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一种工具来使用,熟练掌握检视阅读对我们进行高效的阅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分析阅读是本书花费最大篇幅介绍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真正能够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理解力的阅读方法,并且作者针对7中不同类型的读物,对分析阅读的主要原则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说明。
分析阅读与检视阅读都是指针对于具体的某一本书而进行的阅读,通过一本书由作者带领你去了解世界。而主题阅读则是针对同一主题读相关两本以上的书,这种读书方法则是由你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来自不同的书籍与作者的观点只能作为你的材料,由你来判断他们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由你来在各个观点不同的作者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书中介绍的这种阅读方法更加适合于进行学术研究时使用,但是或许稍加改善也可以作为一种科普性质的专题阅读方法来使用也说不准。毕竟最初我看到主题阅读的时候以为它介绍的就是进行专题阅读的方法。
2. 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在开始任何一种阅读之前,如果你想从中获益,就必须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
对于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不论阅读哪一本书,他都必须提出并解答以下四个问题。
(一)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二)作者细部又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
(三)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四)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非常重要,贯穿了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全程。
对于阅读来说,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情。
“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去写下来。”
做笔记有五种方法与三种笔记类型
做笔记的方法(上图中右侧的五点)
其中画底线和将关键字圈出的作用是将重点词句标示出来,画星号则是标示重点段落,这是我们在以往的学习和阅读中最常用的方法。
在空白处编号则是用于当作者就某个论点展开一连串的论述时,按顺序进行编号,这也是一种我们已经使用很普遍的方法。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处的页码,这是强调作者在书中的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观点,或相关的要点,甚至与此观点不同的地方。这种方法能够使散步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起到很好的比较或参照的作用,也可以加深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的理解。我高中的政治老师就使用了这种方法来解读教材,效果很明显,我当时的政治选择题基本是全对的。
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可以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录下来,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这些空白处的笔记有助于你今后在回顾这本书时能够对整本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不同的笔记类型
“为了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
结构笔记
结构笔记是伴随着检视阅读而产生的,其笔记内容主要是回答上图中的三个问题,做这些笔记最好的地方是目录页或者书名页,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笔记的主要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至少不是细节。
概念笔记
概念笔记则是记录作者的观点与想法,记下来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深刻的了解作者的主要目的,否则,只读一遍书是无法准确的对书本的立论精确与否,有道理与否下结论的。当我们读的越深越广时,自然便会出现我们自己的观点。
辩证笔记
辩证笔记是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所做的笔记。通常的做法是就一个单一的主题,把所有相关的陈述和疑问顺序而列,当我们谈到主题阅读时会详细介绍这种方法。
阅读的规则与习惯
上文所谈到的对于读者的要求,以及下文即将展开的不同阅读层次的阅读方法,都是我们所指的阅读的规则。
阅读的习惯则是由许多规则构成的,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一个习惯的复杂程度,要真正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单一的规则开始逐个学起,但最终的结果是要忘掉这些单一的规则,使这些单一的规则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
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多加练习,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
3. 检视阅读
“无限制的受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最有价值的服务。”
检视阅读有两种,本来是一体两面的事,但是对于刚起步的阅读者来说最好分开进行。
第一种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需要关注的主要有上图中列出的五个方面,前四项都是帮助对正本书的架构以及背景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最后一项。最后一项是指从目录中挑几个看起来和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看,主要是书本的开头和结尾,这些部分作者往往会对主题进行强调。然后把整本书东翻翻西看看,有时连续读一两段,有时连续读几页,不要太多。这些工作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把握整本书的基调与脉动。
第二种检视阅读的方法是粗浅的阅读。这个规则很简单,拿到一本书时,在做完了系统略读的工作之后,把它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当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就算了解的东西只有50%或者更少,但是这能帮助你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这比起让你自己一遇到困难就停住,最后可能对这本书就真的一无所知了。另外,粗浅的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这本书的价值是不是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分析阅读。要知道99%的书是不值得我们花大工夫去仔细阅读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在进行检视阅读时,我们所用的阅读速度要比我们正常的阅读速度再稍快一点。
4. 分析阅读
(一)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
分析阅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阅读规则,这些规则主要是帮助我们回答之前一个主动的阅读者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阶段的分析阅读帮助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这本书大体上是在说些什么。” 第二阶段的阅读结束后,我们能够回答第二个问题:“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第三阶段的阅读则可以帮助我们回答剩下的两个问题:“这本书是否说的有道理?”和“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二)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
“对于一本书来说,血肉和骨架是一样重要的。”
这一阶段主要有四个规则来帮助我们展开阅读,
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知道。
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心中建立一个书籍分类的标准,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的书籍分类标准。
书籍分类的重要性
其中虚构小说类的作品我们很容易能够判定其分类,但仍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些小说中有着浓重的社会科学的观点,而社会科学的论著中也有很多小说的影子,很难将二者区别开来。科幻小说中则往往包涵了很多物理或者化学的因素。我们需要明白,书籍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而论说性的书,其主要目的是在传达知识,知识在这样的书中被广泛的解说着。如果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由一些观点、理论、假设、推断所组成,并且作者或多或少的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依据的,那这就是一本论说性的书。
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的区别在于,理论性的作品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
严格来说,任何一本教我们如何生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说明了做了会有什么奖赏,不做会有什么惩罚的书,无论我们是否同意他的结论,都得认定这是一本实用的书。实用性书籍的作者想要给你建议,并且在极力说服你听从他的建议。
实用性的书籍常常出现的字眼是“应当”“好”“坏”“结果”“意义”之类的字眼,而理论性的书籍却常常说“是”,没有“应该”或“应当”之类的字眼。那是表示某件事是真实的,这些就是事实,不会说换一个样子会更好,或者按照这个方法会让事情变得更好等等。
分析阅读的规则更加适合于阅读论说性的作品,当然虚构类的小说也可以运用这些规则,不过需要稍加调整和改变。
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规则三:将书中的重要篇章列出来,说明他们是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一本好书的每个部分都要很有秩序的排列起来,每个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却一定要与其他部分连接起来,否则这个部分就无法对整体的智能架构做出任何贡献了。掌握一本书的整体架构,对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作者可能会,但通常情况下不会告诉你他的问题是什么,身为读者,你应该有办法说出整本书想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落入“意图谬误”中,这种谬误就是你认为自己可以从作者所写的作品中看透他的内心。这样的情况特别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譬如,想要从《哈姆雷特》来分析莎士比亚的心理。
(三)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
“阅读是为了要发现作者的意图。”
规则一:找出重要单字,透过他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这个规则分两步走,第一是找出重要单字,第二是确认这些单字使用时最精确的意义。
我们需要找出作者使用的最为重要的字,如果我们了解文章的意思,当然会知道哪些字是重要的,如果我们不清楚文章的意思,那就是因为我们并不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一些特定的字眼,从读者的角度看,那些困扰你的字眼就是帮助你理解作者的重要关键字。
在一些科学性的著述中,会有专门用语和专业术语,一般作者文章开头会将这些专业性的词组做一个说明以帮助读者和他达成共识。
只有在关键性的字眼上完全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述的意义,读者才可以真正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规则二: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规则三: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在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规则二和规则三息息相关。在这一阶段,我们的阅读目标是在诠释作者的意图,与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结构大纲”不同。第一阶段中,我们将一本书看做一个整体,而在第二部分,我们将一本书拆成很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主旨与论述。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一本书中重要的句子是他所下的肯定与否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的理由。
从读者的角度看,重要的句子是是你感到困惑的句子。
找出关键句以后,“用你自己的话来重新表述这些关键句”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主旨的最佳方法。
以上三段都是在讨论规则规则二中的主旨,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是规则三中的论述。
第一,所有的论述都包涵了一些声明,即表达作者自己观点看法的句子。
第二,有两种不同的论述方法,一种是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来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另一种是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的概念,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法。
第三,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这些很可能是作开展论述的前提条件。
我们需要把重要的论述找出来,如果没有原文中没有论述性的句子,我们需要自己去架构出来,整理出其前后顺序,以便于清晰明了的掌握作者的思维过程。
规则四:找出作者的解答。
这一步骤是要找出作者在书中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我们之前阅读过程中收集到的主旨与论述,我们依据这些来回答下面的这些问题:“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吗?” “为了解决问题,他是否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无论是新问题还是旧问题,哪些是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解决的?” 当我们做到这一步时,我们已经在了解这本书了,我们的心灵和眼睛都打开了,而嘴巴闭上了,我们开始伴随作者同行。
(四)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
“作者与读者借一本书来对话。”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这件事。最能学习的读者,往往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读者必须懂得如何评价一本书。
规则一: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的说“我了解了”。
以上三种意见代表了所有的评论立场,并不是所谓评论就是要否定对方的立场,同意与不同意对方的立场一样都是要花心力来判断的。暂缓评论也是评论的一种方式,那是一种有些东西还未表达的立场,你在说的是,无论如何,你还没有被说服。
然而,说出“我不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评判,但这只能在你尽过最大努力之后,因为书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这样的话。
规则二: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的辩驳或争论。
绝大多数人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
我们要知道,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真正的好处是能从中学到什么,真正的“赢”只在于增进知识,而不是将对方打败。明白了这点,我们就知道争强好辩是毫无益处的。
不管我们的观点是同意或反对,我们需要顾虑的只有一点:“关于这件事的真理是什么?”
规则三: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大多数的知识都无法做到绝对的地步,我们所拥有的知识都是随时可以更正的,我们所知道的知识都有理论支持,或至少有一些证据在支持,但是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新的证据,会推翻我们现在相信的事实。知识是存在于可辩护的意见中的。
以上三点规则是在评价一本书或作者观点时使用的一般性规则。接下来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读者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针锋相对时,该如何提出反对的观点。
首先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要做的是文明意见的交流而不是争吵,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向作者提出批评:①你的知识不足;②你的知识有错误;③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④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5.主题阅读
“你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阅读,而不是为了这本书本身的目的而阅读。”
这本书中介绍的主题阅读方法适用于科研,尤其适用于人文社科类的科研工作。
在作主题阅读之前,有两点需要我们知道:①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到的绝对不止一本书而已。②总的来说,我们要知道应该读的是哪些书。第二个要求远比第一个要求难做到。
我们通常采取向专业领域优秀的学者咨询相关的书目,或者使用主题工具书的方法来列出自己的研究书目。
列出研究书目后还不能真正开始主题阅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这就需要我们用到检视阅读的方法,这一步骤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接下来你针对某些书做分析阅读时会大有助益。其次,它会简化你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只有在完成上述这些事项之后,我们才可以正式进入主题阅读。
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
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当我们在检视书单确定了哪些书是与我们主题相关的之后,我们的目标是找出这些书中与我们研究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我们要时刻清楚,在主题阅读中,我们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我们研究的主题有什么帮助。
步骤二:带领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在表达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时,不同的作者不可能使用同样的字眼,或相同的共识。在这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再是你跟着他们走。
这一步中,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共通的词汇,加诸在许多作者身上,真正的困难也在于此,“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
步骤三:厘清问题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不偏不倚的主旨,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把我们想要研究的主题说的明白,然后让作者们来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要把问题按照秩序排列出来,好帮助我们在研究时使用。第一个问题通常跟我们在研究的概念或现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如果一位作者说,这种现象存在,或者这种概念有一种特质,那么对于他的书我们就要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可能跟这个现象如何被发现,或是这个概念时如何表现出来的有关。最后一部分问题则是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
步骤四:界定议题
通常一个问题很清楚,作者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无论赞成或反对——那么这个议题就被定义出来了。这是介于用这种方法回答问题的作者,和用另外一种方法回答问题的作者之间的议题。
但是通常一个问题会有两种以上的答案,不同答案来源于各人对这个主题有不同的观点,这时读者需要小心的确定议题,以确保议题是大家共同参与的。
我们所研究的主题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议题,作为读者需要将这些议题分门别类,有时就同一主题的不同议题还会形成争议,读者需要将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理清楚,进入主题阅读的最后一个步骤。
步骤五:分析讨论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中的后两个问题:“这是真实的吗?” “这与我何干?”
身为主题阅读的读者,我们需要说明主题的本身与讨论的内容,这类问题的真理并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在分析讨论中所需要做的是,说明我们就这一主题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说明为什么会得出这些结论的原因。我们要能从我们检视过的书中找出支持我们把答案如此分类的根据。
这些的意义在于,我们对一个问题进行完整的分析过后,将来同其他人对同一个问题要做研究时,我们的分析讨论就会提供他一个很好的研究基础。会清除一些障碍,理出一条路,让原创性的思考者突破困境。
以上就是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主要的读书方法,关于书中所述的如何阅读不同种类的书,其方法只是针对分析阅读的主要方法进行了些许调整,在今后阅读具体的书籍时,会针对性的再次进行介绍,并附上读书过程中的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