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系统”学习碳中和专业知识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涉及太多动态回路之间的因果链关系。
我的学习经验,一句话,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
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把握系统简与繁的矛盾?也就是我想说的简与繁的智慧和取舍问题。
事实上,我在对B端和C端用户进行碳中和系统思考培训时,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习者无法游刃有余地处理系统简与繁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误区:
第一,过于简化、模糊。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时,容易犯“系统思考缺乏症”,表现为三个方面:
不全面,只考虑局部或少量原因,思考碳中和咨询或者核算问题的时候过于概括,不精细,大而化之,结果只能模模糊糊,或者难以真正把握关键,思考问题过于线性、机械,A->B,机械应对。
第二,过于繁杂、无序。就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那样,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确,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你要是愿意联系,总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但是,如果只是分析一个具体的碳核算方法学内容,却又要瞻前顾后思考很长时间,那就是把这个问题搞得过于复杂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学习心得是:就像读书一样,要先把书读厚了,做很多笔记、联想、补充,然后再把书读薄了,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具体中看到一般,把握关键,提炼精华。
同样,对于系统分析,我们要化繁为简,首先也要繁,也就是不仅仅看到表面的症状,而是看到系统其内在的结构,包括有哪些存量、流量,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怎样的,这看起来是有些复杂,但是,我们这样思考,会更加精细、便于找到杠杆点。
在看到了系统内在的结构之后,我们还要把握关键,找到本质。也就是,不要被这些变量及连接纠缠住,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所以,用两句话来说,就是:
没有复杂的简单,是鲁莽。
没有简单的复杂,是迂腐。
此外,在每一步中,都要合理地划定系统的边界,保持聚焦,既不遗漏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又不面面俱到,纳入不必要的细节,或者人为地把这个问题搞得过于复杂。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也需要反复实践体会。就像梅多斯所说,系统分析的目的,通常不是预测会发生什么情况,而是探究它内在的系统结构,可以去思考,在各种驱动因素处于不同的状况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
对于复杂系统来说,判断系统未来行为走势的关键,就在于了解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可能的行为以及什么样的一些状况或者条件,可以触发这样的一个行为?
具体来说,以“三系统”学习系统为例,完成这个练习的步骤包括6步:
1.找“三系统”碳中和学习系统
2.列出学习系统中的主要存量
3.分别找出影响这些存量的流量,包括流出量和流入量
4.找出这些存量与流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再添加上一些辅助变量
5.思考影响系统行为的关键驱动要素有哪些?它们可能的状况有哪些?
6.思考或动态模拟,在不同状况之下,这些驱动要素可能让系统行为产生哪些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