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任何一种比喻,都有其局限性,但有时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就很形象地把复杂的事情诠释得明明白白。
理想课堂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很多人只能抽象地说出理想课堂的一些特点,但很难找到一个贴切的比喻。前期,在读《宁静的课堂革命——教师的挑战》一书时,猛然觉得佐藤学所说“交响的课堂”,是一个绝妙的对课堂理想模样的描摹。
“交响的课堂”,人人皆有事可为
交响乐团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角色担当,每人皆操持着一种乐器,根据旋律演绎的需要,或担当主角,或成为伴音。即使在某个乐章,某种乐器暂时休止,他也会在凝视等待,伺机加入到曲调行进中去。在交响乐团里队伍中,从来就没有从头到尾混迹其中做看客、干瞪眼的主。
由此我觉得,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人人有事可为,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奏”的天下。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自己也希望所有学生都来学习,可是有的孩子不想学咋办?如果我们认同课堂就是一个交响乐队,那么作为制作“演奏总谱”的老师需要反思:在你的总谱里给那些中下等生们安排任务了吗?你给他亮相的时机了吗?你是不是根据他的“乐器”特点让其找到存在的位置?你不给他任务,这些人当然就会被边缘化;或者你给响板演奏者安排的是小提琴独奏的任务,他当然就犯傻了。
理想的课堂里,应该没有闲着的孩子。要让孩子不闲着,就得给他安排任务。给定的任务,不只是单兵作战可以完成的,而应是在与同伴的互助过程中实现的。
“交响的课堂”,没有优劣之分
在交响乐队里,数十种、上百种乐器,你能说哪种最好,哪种最差吗?音质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交响的旋律中,每一种乐器所发出的音调都不可或缺,都可能是那个瞬间最美的音符。在这支队伍,每个角色都是平等的。
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有好坏之分吗?表面上一看一定有,似乎慧聪的孩子学习活动就是好的,学困的孩子就是差的。这也难怪好多老师会喜欢优等生,忽视学困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就容易失去教育的公平性。课堂上的公平,才是最根本的教育公平。
交响的课堂里,没有“好的发言”“差的发言”之分。只要那个孩子进入了参与课堂学习的状态,都值得欣赏。其实,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有时恰恰就是那些学困生的提问、质疑,能够成为串联与反刍的最好契机。建立温润的,安全、安心、安静的共同体课堂氛围,需要“有教无类”的前提做保障。无优劣之分,才会有美妙的交响。
“交响的课堂”,多重器乐“一起响"
可以想象,如果只有一两种乐器、用同一个声部演奏,那是何等的单薄。交响曲的魅力在哪里?在于多种乐器融入,多重声部的合奏,带给人多个层次的享受。
课堂上,资优生也许就是那些音调特别美的乐器,是明亮的部分,但课堂交响曲中不能仅有这部分人的声音。没有中下等加入的课堂,一定是单调的、低效的。当然,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关注中下等生,同样也是乏味的、无聊的。
共同体的课堂,通过倾听、串联等规则的建立,根据学习任务清单,让所有的孩子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并非是按照好中差均衡搭配),每个个体都在小组内成员的启发之下,有新的获得。佐藤学认为,同质学生的协同作业与讨论交流看起来是非常活跃,但事实上只是相同意见的重复而不是学习,差异唤起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异质同伴间的相互映照,彼此成就,这是交响的课堂最美风景。学习效率金字塔结构启示我们:教授给他人的学习内容留存率为90%,而听讲只有5%。“一起响”,才会一起长。
“交响的课堂”, 主旋律贯穿其中
交响曲一般都是由四个乐章构成,形成一个宏大的叙事。无论是快板、慢板,还是急板,节奏在不断变化着,但贯穿其中的主旋律一定不会变。
初试学习共同体的老师可能会发现,共同体的课堂其实很难驾驭,因为生成大于预设,课上着上着,很容易被学生拽着“跑调”了。这就启示我们,共同体课堂是相对自由的,但绝不是散漫的。根据学科素养制定的学习任务单,是课堂交响曲的“总谱”,离谱的环节可以有,但绝不能占据太多的时间。
主旋律不是生成的,一定是预设的。因此,如何设计预习单、导向单和作业单,需要教师对学科素养、课标要求和具体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否则共同体的课堂就只有外在的小组合作的形式,没有学科有效学习的深度掘进。
“交响的课堂”,清晰了教师的角色
在交响乐队里,指挥是灵魂,他的举手投足决定着演奏的进程和演员的情绪。但是,不管演奏的曲子有多难、有多重要,指挥只能通过眼神、动作等无声的语言,提示、激励演奏人员,从来不可能出现指挥亲自代替演员操弄乐器的现象。
在课堂这样一个别样的交响乐队里,教师是指挥,学生是一个个演奏者。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老师课堂角色错位了。课堂提问题的是老师,疑难问题学生答不上来急不可耐给出答案的又是老师。教师再有能耐,岂能代替学生学习。
交响的课堂里,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帮助、引领、激励学生学习,绝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学习。管住教师的嘴巴,十分必要。只有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获得才会真正的“多”。这就是学习共同体所说的“少即是多”的意蕴。
当然,教师不是课堂上绝对的默不作声者。教师该在何处发声?在挑战冲刺性问题上发力。当参与交响的学生活动一直处于低阶思维徘徊,凭借学生自己的学力又无法实现向高阶思维提升时,教师就通过串联的方式,简练地发声、点拨,把交响引向下一个篇章。
交响,理想课堂的表征,值得追求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