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会希望自己有高情商。以前我觉得自己情商不高,是因为自己嘴巴笨拙、不会说话和表达。今天在读《可塑的我》这本书中,其中通过共情能力了解到了情商的真实心理含义。让我体会到,原来我的情商并不是真的低,可能只是懒得去“体谅”他人。
书中讲到一个小孩子的案例,就是3~5岁的小孩如果在和小朋友玩时被欺负了,他的第一个反应很可能是向妈妈哭诉。因为他无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妈妈几下,想让妈妈理解自己被人打的感觉。
但是有的妈妈不够敏感,关注不到孩子要表达的情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他打人不对这个行为上,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完全不能被理解。如果妈妈不去指责他打人不对,而是问他是不是很难受,孩子就会感觉自己被看见、被理解了。这样他可能就不再需要打人,引导他慢慢尝试着表达出事情原委。并且让孩子明白自己所经历的感觉就叫难受,下次产生同样的感觉时,他就可以直接告诉妈妈。
这其实就是一个人情商形成的过程,心理学上对应的术语是“镜映”。父母像镜子一样,照射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看着镜子里的影像,就会知道自己的样子。这也就是父母把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内化给孩子的过程,是心理遗传的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看到在对待孩子情绪的处理方式上,我也一直遵循着“接纳---肯定---鼓励”,所以桃子虽然还不到5岁,总被夸情商高、人缘儿好。那是因为我对她的“镜映”产生的结果。
但是反观自己,在对待孩子教育上极其有耐心,知道如何循循善诱,但在面对成年人时我却做不到,特别是我很厌烦去应付一些饭局或商业聚会。因为很讨厌别人喝酒后的吹嘘,面对这种情况我都不接茬,或者脸拉得很长,就是典型的你让我不爽,我也让你很不爽,什么情绪都会挂在脸上。所以也会被评定为“情商低”。
其实现在理智地回想这些情境,我是能够理解那些喝完酒后就吹嘘的人,肯定是有客观原因导致的,比如在工作中压力很大,比如越没有就越吹什么,其实不过是在借喝酒宣泄自己。那为什么我在当下不能去体谅他呢?为什么不能顺着他去接话和聊天呢?
其实我并不是不知道如何做,只是懒得去做、懒得去“体谅”。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的反感源于我的家庭,我爸爸就是喝完酒后爱吹嘘,让我很讨厌的状态。所以会让我联想起不好的记忆,不能很好地去处理当时的感受和情绪,让当下的我“不屑”去应对。
就像道理都懂,可是有的时候就是做不到。其实很多人最后无法高情商地解决某个问题,原因就在于此。当被一些并不重要的细节触及敏感点的时候,就会跳起来,忘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还有很多人的所谓高情商,其实是为了满足别人、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有人觉得,我可以为别人付出,别人都愿意在我身边,就表明我情商高。并非如此。
那高情商到底是什么?就像书里所说的,真正高情商的人可以协调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想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多的杂念,只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如果我们能把对教育孩子时的共情和耐心,放在对待其他人身上,可能就能舒适地去做一个高情商的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