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作者: 寞行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20-07-28 22:40 被阅读0次

        东西方这个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得从历史中找线索,近代伍百年全球几乎被西方整合,这点从目前的知识体系中是这样定义,西方以欧洲为中心曾经将世界定义为近东,️中东,远东,它们在西方,它们之外就是东方,那时的世界就是欧亚大陆,这种世界观比之中心更接近真理。这里没有彼厚此薄的意思。

        中国对世界的概念更多的是个形而上的理解,是个文化层面的观念.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世界中心,我们占据中心区域,所以言之中国,向外延伸有好多番邦,陆地是个四方的形状,天是个圆形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观念中没有东西方之别,而且这个已经上升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里了,它形成的早被收入经书,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宪法,五千年的文化史的根基所在。东西方的观念是个后植的结果。

      中国人虽然文化上更认同天圆地方,但是也不是认知就停留在这里,比如中国之外的记载有"大秦",大秦那可是当年的罗马帝国,中国古人肯定到过大秦,罗马离中国那么遥远,和罗马对应的中国当时就是秦汉帝国,官方有明确记载的有张赛通西域,那次的向西探索,没有到罗马,这里不能否认,官方虽没有这方面的详情,但是民间应该有这样的凿孔之行。这是个肯定的结论。中国的北方有个强大的草原民族,它就是匈奴,秦汉之前一直到武帝时期,汉帝国对于匈奴的战争是个平局,帝国修建了万里长城作为军事障碍,和匈奴争夺,战争的主动权在匈奴手里,因为它们是进攻的一方,秦汉帝国只是被动防御,匈奴掌握了当年最为重要的战争资源,这是秦汉帝国的短板,直到武帝,汉帝国稍占上风,汉帝国对于长城之外的大片草原,也只是维持几个军事堡垒,形成一个形式上控制,匈奴虽然西迁,广阔的草原还有许多其他草原部落,匈奴之后,这些部落先后陆継掘起,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和倔起的匈奴部落南侵都是造成中原混乱的原因。

        我们在从秦汉帝国的政治结构相较于前朝有何改变,秦汉之变,从政治层面来看,是古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改变,郡县制是秦汉时期最大的改变,它影响着后来的历史,秦之前一直延续周朝的封建制王朝,到了春秋战国,这种诸国联邦式的周制受到挑战,诸候国的强大要求相适应的政治权力受到周天子的分封,其它诸候国看到了强大的好处,可以称霸群雄,各国都在励图国强,这个时期,铁器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农业生产,军事武备,相继出现战国七雄,秦国在法家人物李斯的辅佐下,统一了六国,在全囯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这套制度改革标志着秦相别于之前的封土建邦的周制,秦开始的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帝国时代,秦末战乱,楚霸王项羽一度恢复周时体制,这也让项羽以生家性命作为了代价。

      刘邦称帝延継了秦制,秦汉可看作是一种继承和延续的关系,现在简略地把汉朝的官吏体系说明一下。皇帝是王朝的主子,下设三公九卿,主要说一下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协助皇帝管理国家,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上传下达,起着国家监察的职责,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职权,三公九卿制在夏商时都实行,只是那个时候是大部落里的行政组织,周时各诸侯国也是如此,到了秦汉,天下共主,过去的众多王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皇帝,丞相在周制中只是个家臣的意思,他只是为他的家主,即那个封建主管理封土,秦时王变成皇帝,天下只有一个,丞相也就服务于这唯一的皇帝了,过去的诸候国成了郡,郡治下又有许多县,这些官员都由丞相的人员资源部门任命,秦汉的领土是原先诸国之和,过去的️公卿制提供的官职不足以应对全国,汉时的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一些有能力的人到中央,缓解了官僚队伍人员不足矛盾。

        官吏中还有个吏,官方任命一个官员,官员要执行职能就需要一些做具体事务的人,相当于现在的组阁,这个官员针对职能部门找一些做具体事务的人员,这些人员就是吏,它不是中央任命的,比如说官场中的师爷等等。

        汉朝大儒董仲舒受到皇帝的重用,独尊儒术的思想进入官僚体系,儒家都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秦汉时期,掌握知识只是极少数人的权利,官员必须要经过儒术训练,察举制中的候选人也是同样的,儒术成为汉朝官员的标配,到了东汉,察举中的候选官员成为举荐官员的家属或者朋党,一些大家族长期占据着九卿等官职,到了汉未出现了一些四世三公的现象,长时间的地方经营形成了地方势力豪权。

        中国的北方草原还有众多的草原民族,这个时期,草原出现了历史上小冰河时期,气温下降,这些草原部落被迫南迁,汉胡民族融合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社会动荡,曹操阵营中就有强大的乌桓骑兵,董卓的主力也是羌人兵团,三国时期都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后来的五胡建立了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而且都想统一天下,北魏的拓跋族推行汉化,当时几乎统一天下。

        这时期的道释也获得了发展,随着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腹地,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也随之而入,鸠摩罗什等一批佛教大师在中土建庙译经,大乘佛法得推广,道教也出现了如葛洪等一批重要学者,汉末的黄巾军就是五斗米教来聚集教民,民间的道教力量的强大可见一斑,儒、释,道,这个时期都占有了各自的历史位置。

          中国人的西方,即西域,这时期指河西走廊以西,历史上称为西域,到了东汉,丝路上已经有罗马商人了,这时的史书记载有大秦的遣使记载了,

        东西方成为地理上的表述还是近代的事情。西方的航海先有了世界的概念,中国魏源的《海国图志》,也算世界概念上陆,我的表达有些勉强,只是当时的清庭无人注意,这部书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和中国一样,面对西方手足无措,一条中国的商船到了长埼港口,日本人意外地发现了船上运输的货物中有《海国图志》这本书,翻阅后要求留下,这本书后来传到了明治维新之前那些日本风云人物手中,如获至宝,日本人从这本书中认识到当时烈强的基本状况,当年的日本牛人吉田松阴看到作者大吃一惊,认为如果中国精英认识到该书精髓,一定会自强于世界烈强之中,这本书在日本再版过多次,伊腾博文,东乡平八郎都是热粉,都进入日本的军校里的教材,中国也有慧眼识该书者,左仲棠也向清庭提到过该书,内忧外患的清庭乱了方寸,抓不到重点了,错失了时机,也就误了国运。

        如今东西方都有意识形态中的指向,成为一个专属的词汇,其意义远超地理上的描述,东方和西方这两个词语.按照严谨的治学求真的态度上它的出现在历史某个具体时刻已经无从考察了,正因为历史的不同属性上差异性,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属性,不管是地理位置表述还是文化文明的表述都没毛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of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