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误删重发)

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误删重发)

作者: 海生_5971 | 来源:发表于2021-09-07 19:11 被阅读0次

    1.3 气是可感知、可证明的

        虽然气的存在毋庸置疑,但是这个“”即抽象且神秘,是不是唯心主义呢?何以证明其存在性呢?显然“何以知之”正是古今共同的疑问和关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伸屈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经典回答:“此其候也”。“症状”表现可证明气的存在,这个方法历经发展形成了临床的望闻问切。(即“以象测藏”)。候是征候现“象”。即耳聋、失明、汗大泄、伸屈不利、色夭、色白、脉空虚......。这些症候现“象”(信息)可以作为探测藏(cang)于内部秘密的指纹,以了解气“少”、气“多”(状态)。比如眼球、耳朵、关节、脸面、脉管这些器官组织一如既往,何以失?汗大泄、伸屈不利、未老先衰、耳鸣?面无血色、血脉空虚?

    肝血不能上达致视力功能失常;伸屈不利是关节组织的功能表现;憔悴是皮肤肌肉营养不良,反映了营养代谢和精神状态;脉相是心血及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表现等等。通过“候”而得到的是:“无形的”功能活动表现。这些功能状态及趋势变化正是生命之气的运动-阳;而器官、耳目、汗、关节、脸面、脉管可以理解为表征“信息”的“载体媒介”-阴。(它暗合于阴静阳动的属性准则)。虽然“精脱”是产生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能够看见或触摸的物质。上述“彰于物各款,意味着:气是状态、功能及表现。若未能解疑,继续拜读。

    1.4“六名”同一气耳?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精、津、液、血、脉,今乃辩为六名。余意以为一气耳,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津、液、血、脉明明是形态物质,为什么古文刻意例举,并称“六气”呢?难道实体物质也是气吗?这不是与“气”的属性“”相矛盾吗?应精津液血脉之名目的论述,显然是指它们与气的相关。经文以问答方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取”是怎么回事(何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谓何?“壅遏营气”其主体谓何者?....通过枚举六种不同形态的生理现象(包括无形“之溉”),使我们自然领悟得:“气是某主体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结论。不同的行为动词如“合而成形、取、泄、之溉、屈伸、壅遏”,揭示着虽各有所主同谓气耳。与此同时,何谓?何谓?之辞字里行间的隐隐作问,并不能够说明领悟到了什么神秘的“物质”;或者俾营气无所避者是精微物质所为。所阐述的气之神秘“存在”才是《灵枢·决气篇》的最大关切和千古的疑问。

    由此可见《灵枢·决气篇》用心良苦,从多角度证明了气的深刻内涵:“无形”者正是指生命活动的“功能”而言;而不能认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因为该“候”而知之者是可重复的,所以其论断是科学!

    因此,中医的诊断,侯而知之就是通过症状进行唯象推理,以了解阴阳状态(气的状态),相当于确定'症状'相应于太极图的`位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误删重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pp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