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940118/29621057cf44a35f.jpg)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读完一本书,只是喝杯咖啡的功夫,记忆就好像被清除了。
关注了几十个公众号,收藏了数百篇文章,对于自己涉猎的领域还是知之甚少。
观点越来越新,颠覆再被颠覆,乃至于对生活有了深深怀疑。
……
有以上体验的同学,请举手,今天在这里想告诉你,原因仅仅可能只是你缺少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碎片化阅读,需要知识体系支撑
虽然碎片化知识普遍存在,你翻开书籍的目录,一本书会被分为篇、章、节,而每一节的内容通常不会超过3000字,一小节仅仅讲述一个概念,这其实就是内容上被打散成碎片。
但仅仅靠堆积碎片却不能形成体系的知识,就像
摩天大楼需要砖和瓦片,不过你仅仅,随手把一堆砖和瓦往旁边一扔,是不会构成建筑的,但如果你手上有一张设计图纸,你就有能力把这些砖和瓦拼凑起来,盖出一栋摩天大厦。
平时刷朋友圈、没有目的性地阅读各种公众号文章,就像是随手捡了砖头就往旁边扔,到最后,摆在你身旁的依旧是一堆砖,而不是一栋建筑。
构建大厦的图纸就如同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它就像是电脑的CPU一般,可以快速地让你进行知识的搜索和链接,并且逐步把新的知识碎片纳入其中,形成有机整体。
2.知识碎片化其实是历史的趋势
知识的碎片化是历史的趋势,进入二十世纪,科学的研究越来越精深,每个领域越分越细,专业的壁垒越来越高,一个人往往只能在小的领域做到精通,对其他相关的学问就不太了解。
在知识越来越零碎的今天,想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就成为了唯一的应对方法。
以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中心,是你阅读的重要支撑点。
3.知识体系构建的最好方法是从专业切入
要知道: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你处在一个无比庞大的知识森林里,没有专门的知识作参考,很容易被眼花缭乱的知识弄晕,迷失方向。
胡适先生也说:用自己的专业学问作为中心,再逐渐接触与自己专业直接相关的,然后是间接相关的,最后是完全无关的。
就像水面上的涟漪一样,以一个中心圆向外扩散,这样子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牢固且具有层次。
你可以挑选几十本和你专业有关的书,通过简单浏览,筛选出最重要的几本书,用“精度”的方法仔细阅读。
读完这几本书,你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知道自己接下来该进一步读哪些书,设定一个时间表将它们读完。
读完之后,最好想办法找这个领域的专家探讨一下,以检查自己的阅读成效。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回归到本质上再去看,很多捷径其实都是弯路,只有踏踏实实,一砖一瓦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