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9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9

作者: 井蛙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05-10 05:35 被阅读0次
        第八章 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
        毫无疑问,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中心。未来,会出现形式多样的家庭式学校(homeschool),儿童在家学习,也会成为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家庭会成为未来学习中心吗?
        在人类教育的历史上,家庭从来没有缺席过。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家庭在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已。
        家庭教育的过去:从“中心”走向边缘
        人类家庭教育的历史,几乎跟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
        自从家庭和私有制出现之后,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家庭都是人类最古老、最权威、最有效的教育场所,是儿童成长最安全、最温暖、最个性化的精神摇篮。我们甚至可以说,家庭,自古以来就是孩子的“学习中心”。
        一直到有了所谓“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之后,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开始,是一部分权贵阶层的孩子进入为他们专门准备的学校;后来,是一部分家境殷实的孩子进入为他们专门准备的学校(如古代的私塾);再后来,是所有人的孩子进入为他们准备的提供义务教育的学校。人类的教育就这样逐步托付给一个叫作“学校”的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用政府和工业化的双重力量,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和集体规范的养成等方面,实现了传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渐渐取代后者,成为教育的中心。
        现代学校制度出现以后,家庭和社会仍然承担着若干教育的任务,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父母参与到生产活动中,他们有自己专门的职业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开始“走出”家庭,逐步“淡出”教育的舞台。学校成为提供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担起最重要的教育使命,也就顺理成章了。
        与此同时,家庭开始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把本来属于它的教育权全部拱手相让给学校。家庭的教育“领地”就这样一点点“失守”。人们甚至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
        王者归来:家庭再次成为“学习中心”
        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都是比较少见的,只有在出现各种事件或变故时,如孩子在学校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在家中显露出受到极度的课业压力时,彼此之间才会联系。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以教育机会平等为基本内容的平权运动。这个运动强调关注处于不利境地的儿童和家庭的教育机会。先是《科尔曼报告》发现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决定孩子学业成就,后是休厄尔等人研究发现父母参与和期望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中介变量。
        这些研究让人们重新思考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问题,重新考量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家校合作问题也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中,许多国家的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进家校合作的政策,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让人们重新发现了家庭教育的价值,发现了父母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20世纪美国和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主张家校合作共育,父母参与学校教育,改变过去学校与家庭相互隔离的方式。
        在这个背景下,父母参与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常态,部分父母成为学校决策层的重要成员,对于所在学校的教师聘任、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乃至学校的资金预算等都有一定的发言权。父母还可以通过竞选学区教育委员会、学校校务委员会、父母咨询委员会或学校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来参与学校决策。
        差不多就在同时,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一些虔诚的基督徒家庭,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同时考虑到避免孩子在学校可能受吸毒、酗酒、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自发组织了家庭式学校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初的家庭式学校便由此诞生。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社会的高歌猛进,教育资源的唾手可得,职业工作本身的灵活化、弹性化,以及自主创业的多元化,基于工业化大生产的学校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内在的缺陷,不能够适应学习的终身化、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等方面的要求。与此同时,部分职业女性或者男性回到家庭培育孩子,一些家庭甚至创造了以教育孩子为中心的新型就业与创业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式学校再次受到关注,家庭和父母收回教育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家里接受教育的孩子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在家里接受教育的学龄少年儿童已经超过200万,相当于每50名中小学生中就有一名在家学习。而且,家庭式学校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式学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公立学校的相比,不仅不落后,而且还要更好。前者的SAT成绩平均为1083分,比美国平均成绩高出67分。绝大多数的美国大学都认可家庭式学校的成绩单,斯坦福大学对家庭式学校的学生录取率为27%,也高出了他们平均录取率的一倍。
        在中国,无论是大陆还是港台地区,也出现了不少这种家庭式学校。有人统计目前大陆的家庭式学校总数就超过了20万所。台湾地区还通过了专门的法律,承认家庭式学校的合法性。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家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型的学习中心,一些有教育理想和情怀的父母,可能会为自己的孩子或者志同道合者的孩子举办学习中心,由自己或者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从事教育教学。父母把曾经“让渡”出去的教育权,收回自己的手中。“我的孩子我做主”,家庭教育的“王者归来”之势已经初露端倪。     
        学习中心,父母如何参与?
        当然,术业有专攻,未来有能力举办家庭学习中心(家庭式学校)的父母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父母,还是要把孩子送到不同的学习中心去学习。但是,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家庭学习中心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未来的父母不再对学校顶礼膜拜,不再相信学校的绝对权威,而会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
        未来学习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儿童,其尚不具备发掘自身特长、甄别学习中心特点的能力,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就起着极大的作用。
      因此,父母首先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根据学习中心的特色,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为孩子挑选出一些学习中心,再由孩子在其中进行自主选择。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创造者
        在未来,当许多父母更彻底地回归教育之时,许多家庭将有可能成为新型的学习中心,不同的家庭通过教育资源的互换,帮助彼此的孩子学习。
        父母通过创造学习中心,不仅使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分化,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还可以达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效果,让社会更和谐,世界更美好。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管理者
        未来学习中心的举办者是多元主体,但是,无论什么形式的学习中心,都需要民主化的管理,需要父母的深度广泛参与。
        未来学习中心的决策机构,将是由学习中心的举办者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父母代表、社区代表共同组成的家校合作委员会。
        新型父母的角色不再类似于现代企业的监事会成员,而是成为真正能够投票表决的董事会董事。
        有父母参与的家校合作委员会,可以参与学习中心的管理,监督学习中心的工作。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参与者
        参与也是一种管理方式。根据父母参与人数的多少和参与程度的高低,父母参与学习中心的管理有多种方式。除了担任学习中心的“董事”,参与未来学习中心的管理以外,还有不少父母成为志愿者。父母志愿者,既是父母参与学习中心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施教者
        2019年初,194位博士父母为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一年上了60多节博士课程的新闻轰动了全国。
        翰林小学是我非常熟悉的一所小学。2014年新教育年会在苏州举行,翰林小学就是我们的一个参观现场。当时,该校校长就自豪地告诉我,他们学生的父母,许多就是高教园区的博士、硕士。目前的194人中,博士爸爸133人,博士妈妈61人。
        “博士爸爸工作站”是翰林小学家庭教育的品牌项目,学校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发挥博士爸爸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起了独特的桥梁,让父教如影随形,引领儿童品格提升、健康成长。
        仅仅2018年,“翰林爸爸来上课”的课程就达到了60余节,其中有“我们的科学素养”“新能源汽车”“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计算机网络安全科普”“有趣的化学”“从山峰形状到分形艺术”“微观世界的奥秘”“纳米是什么米”“电池的原理”“水是生命之源”“日本的汉字”“细胞中的小机器”等课程。
        这些课程,结合博士爸爸自己拿手的专业,深入浅出,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有人也许要说,翰林学校中国没有几所,我们学生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无法复制。
        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学校来说,固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博士父母,但是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名人父母、精英父母才有必要进课堂,普通父母也完全可以进课堂。
        例如,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是一个以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弟为主要生源的涉农学校,他们有一个百家讲坛,经常在升旗仪式上,请来自各行各业的父母们给孩子们做演讲,以他们的人生故事激励孩子们。
        有一所乡村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把当农民的爸爸请进了学校,请入了课堂。农民爸爸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如何种地,不仅帮助孩子们了解种地的知识,而且使他们能够理解农民父母的不易。这位爸爸有了这次经历之后,增进了对教师、教学的理解,从那以后更加关注家庭教育,更加积极地投入家校共育。
        在新教育学校,父母资源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来源,父母成为施教者已经是常态。
        在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父母成为施教者”这一理念更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这一理念也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互助式教育,如前文提到的博士课程,对其进行一定的系统化组合,就可以形成互助式的新型学习中心,父母以各自的教育资源,帮助孩子们丰富学习的内容,开展项目式学习。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者
        成长,中文的意思很明确,即长大、成熟,就是一个人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把成长视为仅仅在学校里才能完成的任务。误以为一旦我们离开学校,就可以不再阅读、不再学习、不再成长了。
        其实,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因为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
        成长本来就应该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与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不是简单地针对孩子,同时也是对父母、教师和社区人员的自我教育。
        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过来,学习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过程,也会推动父母自身变得更加优秀。
        成长还有一个共作效应,有一个生命的成长场。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锻炼健身、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长期以来,学习变成了孩子们单方面的任务,父母们的任务则是监督和逼迫孩子学习。在未来,这种单向成长的格局会被彻底颠覆,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者,首先是指父母要学会向孩子们学习。
        父母自己虽然是从儿童成长而来,经历了孩子所经历过的一切,但是他们从成人的本能上会拒绝向孩子学习。而且,父母自己成长的经历往往是未经省察的经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儿童对父母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所以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应该经常在精神上重新回到童年,应该向儿童学习,永远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我们这里讲的儿童,并不是指纯粹肉体上的儿童。有些孩子年龄尚幼,却已经不再用儿童的眼睛看这个世界。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指父母之间应该互相学习。
        到学习中心学习是一种自愿的选择,并且是一种有着深刻认同需求的选择。因此,在同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同一种课程的父母,彼此之间都是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
        父母和父母之间互相学习,既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丰富,也可以攻克教育孩子的难题,还可以促进感情上的交流、人际间的交往,是一种无私而高效的学习。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者,自然也包括父母在学习中心里的终身学习。
        在未来,父母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因为社会化不仅是儿童的任务。成年人其实也面临着一个再社会化或者继续社会化的问题。新型的学习中心,给父母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
        教育,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父母的事情。没有父母的学习,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更是未来学习中心最显著的特征。

        家庭教育的回归、未来学习中心的建立与有效实施,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父母。

        为了自家孩子的人生由自家孩子做主,父母及家人都需努力。

        家庭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为了孩子的未来,您准备好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wk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