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得到 李松蔚 心理学通识124
家庭关系越亲密越好吗?
不是的,要在家庭和个体中找到平衡。
【误区】什么算“亲密”的家庭关系?
例1:孩子生病了,父母担心、照顾孩子,这是正常的“亲密”。
例2:孩子生病了,爸爸说吃饭吧,妈妈说“孩子都这样了,怎么吃得下饭”。属于非正常的“亲密”。
前者是正常的情绪影响,后者却是把“你的感受”和“我的感受”混淆在一起。
【非正常亲密家庭的不良影响】
如果长期处于例2的状态,家庭很可能形成负循环,父母过度担心孩子以至于无法照顾自己,孩子又会非常自责,状态可能进一步恶化,父母又担心又忽视自己,孩子更进一步自责,导致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陷落其中,非常限制个人的成长与幸福感。
【健康的家庭关系】
所以健康的家庭关系,应当是彼此有影响、有关心,却不被彼此的情绪绑架。
你难受,我担心,但是我依然照顾好自己的需求,我依然有开心的资格。
你生气,我安慰,但我依然有开心和享受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要完全屈从于你的情绪。
怎么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学会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
父母的想法是父母的。我的想法是我的。
我不需要服从他们的想法,也不需要激烈地否定与反抗。
我听到他们的想法,同时我可以拥有我自己的节奏。
所以个体在家里可以亮出自己的需求,先照顾自己,“我喜欢吃鱼头”“我今天太累了不想做饭,点外卖吧”“我不想去,你们去吧,我要睡觉”。当一个家庭成员可以去照顾自己,其他家庭成员也可以逐步被解脱出来。
【什么不属于自我分化】
离家出走、与家庭断开联系不算自我分化,反而是无法完全独立,只能被迫“非此即彼”。
自我分化是一个柔软的栅栏,我们既可以在这个栅栏边彼此交换感受,也会保持距离,栅栏的那一头是你的感受、你的选择、你的人生,不理解但尊重。栅栏的这一头是我的,也请你尊重。
其实团体里也是,过于要求整齐划一,其实也是对个体的倾轧。在前期非常一致、确认彼此的亲密之后,可以慢慢有各自个体的空间与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