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史记·秦孝公与曹操

读史记·秦孝公与曹操

作者: 然去乎 | 来源:发表于2021-04-08 23:59 被阅读0次

    秦国因商鞅变法,由诸侯卑,一跃而成为天子致伯,诸侯毕贺的强国。这背后,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对于卫鞅入秦,可谓功不可没。可以说,秦孝公的求贤令,就好像秦国地界上的梧桐树,引来了卫鞅这个金凤凰。

    分析秦孝公的求贤令,更能发现秦孝公的过人之处。

    孝公开篇先回顾秦国在穆公时期的辉煌历史,辽阔国土,以及天子和诸侯对秦国的认可,为秦国对外扩张的合法性埋下伏笔。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後世开业,甚光美。

    然后说秦国当前的困境。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秦孝公不怕揭短,他就扬了。这种态度强烈表示,秦国真心实意要求贤,一点儿不把贤才当外人,甘愿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以求与贤才共同解决。

    秦孝公聪明之处还在于说问题时,延续前文的以河为界,清楚表明河西是秦国的地盘,再次强调秦国东进的合理性,秦国修德行武,只是在收复失地。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接下来指明秦国的志向和奋斗方向,那意思就是说,我们秦国要东伐,谁愿意和我们一起干?有人因此说秦孝公目光短浅,志向不够远大,个人以为这正是秦孝公的过人之处。求贤令意在求贤,而非张扬。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脩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既然已经说清楚了秦国的努力方向,那当然要开出优厚的条件来吸引贤能之士。孝公许诺,谁能让秦国强盛,我给他高官,封他土地。不惜给出如此实在、诱人的待遇,秦孝公仿佛在说,各位贤才,秦国给你们提供广阔的施展平台,更给大家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和激励机制,秦国期待不凡的你,一起来加盟!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无独有偶。曹操也发布过求贤令,以招贤纳士。同样是求贤,曹操的风格却与秦孝公迥异。

    曹丞相开宗明义,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括概括人才的重要性,这风格有点像公文,先讲意义。然后说当前形势,即天下未定,亟需人才。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然后,他引用古圣先贤孔老夫子的名言和春秋霸主齐桓公重用管仲的事例,说明自己求贤的标准,那就是一定要有才干,只廉洁有德是万万不行的。换句话说,曹丞相要刀下见菜,能干活见真章的干才,而非只受人膜拜不打粮食的高洁之士。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最后,曹操提出自己搜求贤才的目标,在于才干,突出“唯才是举”。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文字能透露作者的态度,两篇求贤令,一个犹抱琵琶,一个直抒胸臆,英雄乎?奸雄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记·秦孝公与曹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bb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