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绘说》第八次预习作业后记
最后一次作业提前一天完成了,看到卢老师的设计后,惭愧得赶快进行了二次修改。批阅了一部分作业后,看到吴老师的评语再次发现自己的关键问题又尝试着第三次完善,虽然已经过了提交截止时间点,但是这样的令人有一种踏实感。
今天早上,回看昨天批阅的几份作业和新提交的一份作业,不由得陷入一个困惑中:我们的“听读绘说小课程”如何从抽象走向具体化?
因为我们更多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儿童,虽然儿歌和绘本故事是有趣的,但是我们要用怎样的形式让孩子们以活动,甚至游戏的方式融入其中?
一首儿歌除了读,我们还可以怎样演绎呢?是节奏读,是表演读?还是……
一个绘本故事除了用听读绘说的理念把它演绎出来,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在看到苏天颖老师的小课程设计时,我心里惊呼:“这才是真正地融合,真正的活动设计”。因为苏老师和我的课程主题一样,且她面对的是幼儿大班孩子,但是从课程设计中,我完全认为苏老师的孩子在课程中的成长,比我的一年级孩子要多得多,无论是情感还是思维,无论是知识还是智慧。
苏老师把儿歌和绘本故事中所融合的一些知识点,别出心裁地通过实际操作呈现出来。抓住这个点,就可以实现绘本课程的学科融合特征了。比如美术、手工、绘画、科学小实验等。苏老师的目标设定第3点说到:”在积极参与、探索、思考中,丰富冬天带给自己的体验。”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是我们设计课程的根本。
结合昨晚的完美教室的阅读课程分享,此刻,我瞬间明白了一点:一定要体现“活动”的味道。也就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反观我们自己的设计,看似也选择了很多儿歌和绘本,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孩子们是否会乐在其中呢?是否会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德育教育和各种能力的提升呢?
再联想到我们语文课的教学现状,文本也是很有趣的,但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孩子依然存在,难道是知识没有魅力吗?同理,儿歌、绘本、歌曲,他们只是一个存在者,我们需要用生活的方式发掘它的魅力,让孩子浸润其中,让生命从内在发生改变。这样,课程的实际意义才得以体现。
就如怀特海的教育观点:教育的目的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就是引导孩子的自我发展之路。可是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似乎有一种自己陶醉其中的感觉。可是,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如果不被重视,就不会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但是,具体要如何设计,还需要自己的慢慢修炼和小舟老师的指点。任何课程,似乎都只是指月之手,我们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怦然心动那“月亮”的皎洁,照进心灵,丰盈生命。
唯有,情境,体验才是最真实、最适宜成长的环境。
人是自然可以缩为认识冬天课程,有家长的参与,有户外活动的体验,有科学实验认识冰的形成,有制作美食的体验。
反思:自己生活体验的欠缺,导致思维局限性。
找冰挂《爷爷的白胡子》
去摸麦苗的《雪被子》
去看松树,在寒风中站立10分钟
欣赏腊梅花
布置作业看迎春花,寻找春天的第一朵花,拍照,画下来,写上感受。
总之,让每一首儿歌中的名词和动词活起来,冻起来。
看冬天的小鸟
去凝视一片雪花
去看湖面结冰
去学习滑冰滑雪
打一场雪仗
写一篇日记
摸一摸坚硬的泥土
尝一口冰冷的水
看看仍然翠绿的小草
看看地里的农作物
感知冬天的方式太多了……
最重要的是记录下来,等来年春天继续观察记录,记录一年就会有惊喜。
那就从我自己开始吧。我要记录什么呢?
柳树
爬山虎
月季花
桂花
窗外的法国梧桐树
走出去,睁开眼睛,去发现美,去感知变化,体验生命的伟大和成长的快乐吧。
也可借助多媒体增强活动效果如合适的音乐,现实中看不到的特别的小视频,小故事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