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一个人出生的环境对其成长有太大的影响。当然,不做对比就没有伤害。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不相干的轨迹上各自安好。
对金钱有概念吗?没有,毫不凡尔赛的说,钱对自己来说就是数字,负债也是如此。这种感觉源于成长过程中因钱带来的各种心理与情绪的胁迫。对学校依旧如此。自小未受过开智也就未曾有过大志,高考志愿也是随心所欲。对211、985没有向往和仰望,步入社会依旧如此。我以为自己是天生无感,原来并非如此。无感仅仅是因为自己格局所限,一旦打开枷锁,就会通过这些窗口看到更遥远更醉人的风景,自己已经错失,不自觉的会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不说逼迫,总得更加努力的将其托起,好让她不再步自己这遗憾的后尘。
今天和一个00后小A聊天,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后自叹不如。小A在国内读完小学、初中,就被家人送出国,先在加拿大读书,因为他适应的实在太好,家人怕他乐不思蜀就连忙将他送到米国。于是他高中就住在米国人家里,独自在异国完成高中、大学,目前马上研究生毕业。这个过程他会趁着假期回到国内做些感兴趣的实习工作。谈到这个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他谈起了自己的妈妈,认为是妈妈的教育方式对自己影响巨大。妈妈对他完全是放养型,自小不管是学习还是兴趣班,包括吃饭都是一样的策略,你想干就干不相干就拉倒。这样的态度反而让他打小就会为自己负责。尽管这样的态度让他在成长过程中一度缺乏安全感,以为凡事都只能靠自己,因此一直在努力奔跑。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托举着自己,随时准备为自己兜底。就这样,妈妈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走到现在。这,毫无疑问是位厉害的妈妈。
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就是靠着无数父母的托举在向前发展。诚然,每个人机遇不同,起跑线也大不相同,可是不能否认我们都在享受托举,且大部分都是父母耗尽心血的托举。先前有段子讽刺一些人,“踩在父母的肩膀上看过世界后,反过来嫌弃父母没有见识”,描绘出的不就是父母的尽心托举。我们无法要求父母去如何如何,尤其是当我们自己也为人父母之后,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好为孩子的托举再踮起一点脚尖,不为孩子一定到到达某个终点,只为孩子在将来的某个时点不会遗憾。
阿淼写于2024年3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