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即有为(二)

作者: 萧萧芦荻 | 来源:发表于2019-06-30 15:03 被阅读50次

                              一场成功的非接触性战争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与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各统重兵对峙于渭水,司马懿遵照魏明帝曹叡“守险不战”的传诏,深沟高垒,坚守不战。蜀军的领导集团则寄希望于以几场大规模的决战在短期内取得战争的胜利,因为蜀军是远程作战,不利于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性的战争。

蜀军将领多次向魏军挑战无果后,蜀军统帅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头巾、发饰和衣服,并附上一封信,信的大意是说你(司马懿)如果是个男人,就开寨迎战,真刀真枪一决高下;如果不是,就收下这套女人衣饰。要知道,对于武将而言,被指畏刀避剑贪生怕死,特别是被比喻为女人,是莫大的耻辱。魏军的一众将领因为不堪忍受此侮辱,纷纷请求开战。本来,深知对手性格的诸葛亮也很清楚,送女人衣饰这套把戏对于司马懿不会产生任何作用,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诸葛亮的目的就是激起司马懿手下的魏军将领的愤慨之情,想利用他们胁迫主帅司马懿开战,以达到与魏军决战的目的。

在此尴尬的情境之下,司马懿纪要贯彻魏明帝曹叡“坚守不战”的正确战略,又要安抚群情激奋的一众将领的情绪。史料记载司马懿“大怒”,笔者以为司马懿之怒并非真怒,只不过是做出愤怒的样子给部众看而已。司马懿上表魏明帝请求与蜀军开战。当魏明帝曹叡和臣僚们会议此事,有一个叫辛毗的人说:“司马懿本来无心开战,只不过是因为诸葛亮的羞辱激怒了众将,现在上表请求开战,真正的目的是想乞得不令开战的圣旨,以阻止众将开战的意图。”

魏明帝曹叡于是派遣辛毗到司马懿军中,辛毗宣读圣谕:“如果再有提出开战的人,即以违旨论处!”

蜀将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司马懿军中,敌人不会再开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想开战,之所以向魏主请求开战,不过是向部众表现出自己敢于用武的姿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的能靠武力战胜我,还有必要向千里之外的朝廷请求开战的诏书吗?”

笔者读史至此,不禁掩卷叹息:“这才是真正的知己啊!”想那司马诸葛二人,若为斗笠渔樵,相逢于烟渚,把盏与扁舟,笑谈时事,宏论古今;看天高地阔,云卷云舒,岂不快哉!然而,各自的政治抱负使他们成为不能两立于世间的死敌!

在魏蜀两军对峙了长达一百多天以后,蜀军主帅诸葛亮病逝,蜀军撤兵。至此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宣告失败。纵观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魏军主将司马懿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并不在战事本身,而在于他用计稳住军心,自始至终贯彻了魏明帝曹叡“坚守不战,待敌自撤”的正确战略。

                                                               笑逐流觞  二零一九年六月三十日

参考书目:

《三国志》 陈寿【蜀汉.西晋】

《资治通鉴》 司马光【北宋】

《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

相关文章

  • 道(路)

    —、出世间法 道:无极和太极;无极即无,太极即有;无有不二,无中生有,有归于无。无为静,有为动。无为体,有为用...

  • 有为与无为|论天才的绝圣弃智

    简书的:“创作你的创作”,是错的。 写作,或者说任何行径大旨分为两种,即:有为(一),与无为(二)。有为的,即(一...

  • 无为即有为(二)

    一场成功的非接触性战争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与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各统重兵对峙于渭水,司马懿遵照魏明帝曹叡...

  • 2019-01-26

    有为法处寻无为,无为处处有为情,

  • 何为有为法?何为无为法?(集)

    一: 有为法和无为法都离不开心。如果心不攀缘、不执著、不取不舍,就是无为。有为则是追求世间的名利等。 二:有为法....

  • 随聊意识与能量

    三维物质层面的意识和能量各个交换是。 有为,负责条件。 有为有利。 即硬件,能量,横向实有,有形。 无为,负责念头...

  • 无为

    为有为为之,为无为; 为无为为之,为有为!

  • 无为有为

    创业靠有为,守业靠无为;管理靠有为,领导靠无为。有为与无为的辩证关系,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化的处理,绝没有一成不变...

  • 有为?无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胜可知,而不可为。 无为而无不为。 这些都是告诉你怎么做,而不是...

  • 无为?有为!

    关于无为和有为,最近有了一些体会。 生活中,我们学到很多的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其实真正能学以致用的很少。 很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为即有为(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hb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