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收入达2449.57亿元,同比增长30.35%,实现净利润133.28亿元,同比216.38%。
在已经过去的2018年,诞生于家电产业的零售企业苏宁易购交了一份看上去“很不错”的成绩单。但是,如果进一步梳理则可以看到,扣除投资阿里股份、银行理财等收获的139.9亿元等非经常性损益后,苏宁易购的主营业务利润却是亏损高达3.59亿元。
从2014年到2018年,在苏宁易购转型变革的攻坚阶段,公司扣非后的主营业务利润一直处在亏损通道中。更有意思的是,对于苏宁易购来说,更多消费者仍然为其贴上“家电零售商”标签;同样,最近几年苏宁易购9成以上的营业收入,还是来自于3C家电、数码IT等传统主业的零售。
翻开苏宁易购2018年报,公司主营业务主要有三块:一是全平台零售业务,主要是线上线下的商品买卖,赚差价;二是物流业务,主要是提供物流配送、仓储等服务,目前拥有苏宁物流和天天快递2个交易平台;三是金融业务,主要基于苏宁平台的用户资源,进行跨境支付、消费金融,手机租赁、全保修,以及苏宁创投等业务。
但从营业收入占比来看,苏宁易购三大主业中,物流服务收入只有1.14%、金融服务收入只有1.05%,超过90%的营收仍然得益于家电、通讯、IT等传统零售业务。也就是说,对于苏宁来说,最近几年来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传统业务战线从线下实体店向线上网店扩张后,带来的销售网点增加带动营收规模增长。
特别是与阿里结盟之后,苏宁易购线上平台的客流量取得突破性增长,带来营收规模的进一步放大。其中,2018年公司向阿里支付的在天猫商城开设苏宁易购旗舰店信息服务、促销推广费用就高达5.6亿元;同样,当年阿里苏宁联合投资的猫宁电商在2018年营业收入高达398.26亿元,持股49%的苏宁易购则享有5.42亿元的利润收益。由此来看,苏宁易购过去几年的转型,更多的是聚焦于战线的扩张,即增加与用户的网点和触点。
但是从线下实体店向线上网店的战线拉长,并非简单建立一个网店就能实现营收(国美转型就是典型的前车之鉴),还要大量的技术创新投入、支付平台、物流配送,以及用户引流成本等等。这也就造成了过去几年来,苏宁一边是收获营业收入增加,一边却陷入主营业务亏损的尴尬。更为重要的是,进入2018年下半年后,随着电商红利的消失,带来网店用户引流成本激增,线上增长遭遇天花板,而线下实体店下跌更迟迟没有找到破题之路。
以苏宁易购旗下占据核心地位的家电3C家居生活专业店为例,除了一级市场的坪效同比增长9.86%,带来销售收入7.94%的增长,在二、三、四级市场上,苏宁上述门店的坪效,以及销售收入均是呈现同比下跌的趋势。虽然,当年公司主业的综合毛利率同比增加0.91%,但总费用率也出现0.47%增长,以主业亏损换取主营收增长的苏宁易购,不能再这么“蒙眼狂奔”干下去。
于是以2018年为起点,苏宁易购的转型从第一阶段的线下转战线上,增加销售网点,抢夺用户需求;全面转迈入第二阶段,抛开线上线下的争夺战,重新围绕用户扩充服务商品的内容,建立生活化的零售场景,实现从零售商向服务商转变。当然,苏宁第二阶段转型的三板斧则悄然生变,不再是低价抢规模,而是“建立新业务、收购新公司、打造新场景”。通过收购迪亚天天、万达百货,建立苏宁金融、做大苏宁物流,甚至还要打造苏宁服务等手段,将苏宁的主营业务从过去横向地推动经营品类多元化,到如今纵向的推动经营范围多元化。
以迪亚天天门店为基础,通过开放加盟苏宁零售云店,2018年苏宁线下全年新开智慧零售店面7819家,其中苏宁小店3972家,贡献一半的力量。苏宁物流、天天快递,以及苏宁金融等平台,都开始进入“快马加鞭”的扩张阶段。当然,从过去几年经营品类的多元化扩张,迟迟未能见效,到如今经营范围和业务的多元化扩张,最终结果又将如何?对于苏宁来说,面对曾经的对手国美快速沦落,也只有一条快速奔跑的道路可走。
在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中,苏宁易购用了一组排比句来总结:拥有最完整的消费生态,能够有效获得忠诚的用户,形成长期发展的持续动力;拥有强大的自营能力,能够有效提升经营附加值,持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拥有零售行业中最佳的技术应用,为智慧零售创新发展提供核心竞争能力;这三大能力,可以说是阿里、京东竞争优势的综合体,最终能否推动苏宁的转型成功,除了时间验证还要看团队的执行力。
在时代的快速更迭变革之中,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到底为什么而转型?为谁而转型?透过苏宁易购最近几年来在主营业务持续亏损的泥潭之中,仍然坚持不懈地通过资本并购等手段,从线下实体店到线上网店的战线延长,到从商品零售到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的服务内容丰富,可以清楚看到,转型显然只是为了让企业做的更大、活的更久。
====
家电圈:覆盖产业面广阔、内容专业、观点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