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人,先收服人心。尊敬他人,寻求共赢,不断他人财路。
王有龄上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要按时把米运送上交给朝廷。
说事情棘手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运米的漕船很多还未出发,按时间算必定不能按时交米,必受朝廷惩罚。
二是漕船一去一回,耗时很长,不能按时到,便不能按时回,明年交米还是不能按时出发,一步慢步步慢。
作为王有龄的参谋,胡雪岩献出一计——在途经地上海找米商垫米,补足米量后,由上海出发前去交米,不会误时。本地的米由漕船慢慢运到上海补给米商。
前去上海处理此事的人有三伙。一是王有龄和胡雪岩,二是上篇提到的钱庄管事,三是与王有龄共同负责此事的同僚的亲信。
成事与否,计策是关键,关系也是关键。
关系好的人,事不成也成,对方会为你想尽办法解决;关系不好的人,事成也不成,对方会故意刁难,破坏事情。
把关系处理好了,事就成了一半。
与钱庄管事的关系是胡雪岩之前就维护好的,再有利可图,他自然会全力以赴。
与同僚的亲信是刚接触,就需建立好关系。他利用途中时间,与他们一起玩、喝酒,并以打牌为由慷慨解囊送其银钱,让对方开心,拉近关系。
建立好关系,力就好往一处使,计划的事,需他们出面解决,同僚亲信自然一口答应,免去了很多说服对方的口舌,办事自然更顺利。
笼络人心,胡雪岩是个好手。先投其所好,再分以利益。真正面对涉及利益的人时,更是见他的高明之处。
胡雪岩一行人,船到上海,开始办正事。先要找到愿意垫米的商人,再商量垫米之事。其中有两个困难——一是米量大,一般商人没有那么多你。二是买米容易难垫米难,米商谁愿意拿米换米,干些白费劲的事。
由钱庄管事的人脉一打听,漕帮正要卖一批米出去,数量之大足以满足要求,第一个难题解决。
但要找漕帮老大商量垫米之事,且看胡雪岩的说服人的高招。
他先由熟人把自己引荐给漕帮老大。带上土特产,领上钱庄管事上门正式拜访。刚一见面,就没得到好脸色,他也不气不急,先跟人聊一聊天,“伸手不打笑脸人”,等对方态度缓和,他再提正事。
卖粮可以,垫粮却不行。何解?
胡雪岩先引出对方说出自己的难处:因银钱不够,才被迫卖粮。
胡雪岩提出解决方案:如果帮助漕帮向钱庄借到银钱,渡过这一难关。再把米垫出,等后面米到再还漕帮。
能帮助漕帮借到钱,就靠胡雪岩身边的钱庄管事的本事了,可见胡雪岩只带钱庄管事前来的目的。他早已猜出漕帮卖米的缘由,带钱庄管事以备不时之需,还真派上用场。
如果无利可图,虽帮漕帮借到了钱,但钱有利息,也不划算,为什么漕帮却愿意一口答应呢?
胡雪岩早已找到漕帮垫米的好处。现在卖米,米价不高,过几个月卖,五荒六月正是米价高的时候。只是因为漕帮周转不开才提前卖米,只要筹到钱周转,必定是过几月卖米赚得多。
所以,只要帮漕帮解决银钱问题渡过难关,漕帮也可以垫米换米。这是共赢。
回去和王有龄汇报此事,王有龄觉得甚好。然而,转念一想,何不自己去赚那米钱,干嘛便宜了漕帮呢?
这时胡雪岩却劝到:已答应漕帮的必须做到,这样事不生变,又能结交到漕帮。莫要因一时利息毁了和漕帮的关系。银钱有用尽的时候,和人的关系坏了,不一定有机会弥补。
胡雪岩结交人的方式就是如此简单:尊敬他人,寻求共赢,不断他人财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