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7版 3.29
多认为该篇是先锋文学的开端,可以很清晰感受到马原在这个文本中对文学形式的探索,元叙事、叙述视角、似独立又嵌合的各个故事、情节的不连贯性等,作者多次跳出创作空间到达文本,直接告诉读者自己的创作意识和实践,也能洞察读者的疑惑或反应,叙述者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交错,而后提到第三个故事“顿珠顿月”时转为第三人称,第一个故事“黑熊——野人”和第二个故事“天葬”是在叙述中共振、耦合的,两个故事互相推进、互相融合,先锋文学在此时️以一种不易把握、不甚明确的文本芜杂、混乱、无序化呈现出来。而在这几个“虚构”中,可以看到西藏异域的风俗民情、人民的至始至终的信仰与生命意识,他们对自我家园的守护和对原始生命的尊重通过几个故事传递出来。
我说我不是,因为我不能像他们一样去理解生活。那些对我来说是一种形式,我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他们在其中理解和体会到的我只能猜测,只能用理性和该死的逻辑法则去推断,我们和他们——这里的人们——最大限度的接近也不过如此。可是我们自以为聪明文明,以为他们蠢笨原始需要我们拯救开导。
《叠纸鹞的三种方法》 5.11
其实马原的小说很难复述一个具体的情节,只能说他虚构其中的人物,其中的事件,同时也让人捉摸不透。新建与尼姆的相遇相识是一场偶然,随着以对方为半径的圆形交际圈的扩大,尼姆知道了庄小小,继而发现画像中的奶奶。新建又有朋友到来,刘雨的出现引来朋友的信件。从而生发出一个个故事,罗浩与刘雨讲述的藏族老太太对野狗的包容和养育,《拉萨河女神》中我与罗浩的经历,两位女生也是姐妹俩听闻老太太故事的反应,姐姐为何抹泪为何离开放纸鹞?叠纸鹞又是哪三种方法?都是谜?
《西海的无帆船》5.12-14
主要人物即姚亮(叙述者,隐含作者,人物形象),陆高(叙述者,人物形象),小白,大扎,白珍,公主等。姚亮作为陆高邀请到西藏帮助的人,他们在一次路途中汽车故障,只得留在此地。寻找办法的同时也感受着当地的生活,几人留守,几人出行。叙述的置换,语言的隐晦,情节的无序,所以其实同样很难把握一个文本故事。包括最后马原在二十四章的记录及前一章节的反拨,似乎昭示一切都是虚构,一切都是幻灭。
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从什么时候开始
西部
成了一种象征
成了真实的存在
与虚幻之间的一块
谁也不稀罕的空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