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马原千万别误会,这可不是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是个作家。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西藏工作,近7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系列中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这其中就包括《冈底斯的诱惑》。
《冈底斯的诱惑》是一部由作者马原所著作品,描写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这在今天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可能这就是马原个人的特点,他的作品是通过小说的构成方式把它对自己存在的理解的,在故事和叙述的关系上。他看重的是叙述,在他看来故事不过是叙述的产物,马原的小说还试图表明所谓真实的世界,只有通过虚构或叙述的方式去把握真实的世界,还存在于虚构之中,在他的《冈底斯的诱惑》中就描写了这样一种态度。
他曾经说过,存在方式和构成方式,我认为这是好艺术家需要首先倾注热情的。
而且他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元小说”和叙述圈套,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叙事结构性的小说。就是作者直接在作品中露面,是作者叙述者,叙述对象三位一体。是故事,仿佛真实的同时又拆穿其真实性。
这就造成了他的作品难读懂。就像读卡夫卡的《城堡》一样,你需要花点时间。先把这个人的个人经历了解了,你才能够读懂他的书,不然你啥也不懂,光听一个名字,书都翻不下去。
《冈底斯的诱惑》名列世纪百强 第 97。是马原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他是一个经常和西藏打交道的人,那么那他眼中的西藏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姚亮提议去看天葬,这没有说的。陆高看过一组天葬照片,六十几张,一男一女两位老人。天葬是藏族独有的丧葬方式,很神圣。死去的人由亲属陪送到天葬台,由天葬师在曙色到来之前把死者肢解成碎块(包括骨头),然后点燃骨油引来鹰群;当第一线曦光照上山梁,死者已经由神鹰带上天庭了。这是庄严的再生仪式,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心,是生命的礼赞。肢解尸身的过程是在天亮前进行的,照片不甚清晰,然而还是可以看到被肢解的尸块内脏。正如医科学生第一次参加解剖尸体,看了照片后有两天陆高吃东西就呕,不过仅两天就过去了。陆高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也都是一样的血肉之躯,最终也都不免一死。陆高甚至想过自己死时也取这种仪式。他不是相信关于上天的传说,但是他喜欢这样壮阔的想象,这充满想象的仪式本身使他着迷。
这里讲的就是一个习俗而已,但是确实是为了这个习俗展开的一个故事。具体的情节就是。主人公想去看天葬而不得。
然后作者说,尽管已经离西藏生活太久太远,那地方仍然是我心底里的最爱。回头看一下,八十年代还是那么光鲜悦目一一除了那是小说最后的青春期之外,那还是我个人生活中最富活力的阶段。不是年龄段,那以前的年龄里有更多热情和冲动,是因为西藏。有七年之久,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九年,西藏是我的— —至少我们互相拥有。我的西藏使我充满活力。
如果说想了解西藏,可以去尝试读一下他的作品。语言风格还是可以的。毕竟是有先锋小说的特点的,它的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的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他们创作各有特点的。
总之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共同的特征都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这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无疑。就是看我们能不能读懂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