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出小区大门,就被一个声音叫住:“来,上车,我带你一段。”我一看,是同事杨某,她把电动车停在了我的身边,我嘴里说着:“我今天出来的早,晚不了。”也顺势坐上了她的车子。我不忍拒绝她的好意,就果断地上车。
这些年,一直习惯了走路上班。家离公司的距离走路十多分钟的路程,与其再骑车或开车找车位,还不如两条腿来的轻松。大步一迈,也不用担心红绿灯的等候,穿过马路,走小路很轻松地就到达公司。
但是也会偶遇很多骑车或开车的同事,停车让上车搭载一程的时候,一般这个时候就不要拒绝了。当然也只有非常熟悉的人们,才会停下来等你上车。
到了公司以后,还没等坐稳椅子,就有同事打电话告知某一个同事的母亲过世了,这又少不了去吊唁的程序。在一个公司待的久了,公司里的人情往来都要跟上。以前人们只是在出殡的当天去吊唁一下就行了,现在不知是人情重了,还是人情薄了,关系好一点的需要几天都帮着捞忙。这和现在的人员结构的分化有一定的关系。以前大多数人的生死都在村里,而一个村子里几乎男女老少都会跟着忙活。而现在基本都是老年人固守着村庄,红白大事村子里回来的年轻人不多,很多时候仅靠乡亲不大好完成,这样朋友和同事就派上了用场,所以现在的朋情显得很重要。
我们又驱车去了同事家吊唁。同事的母亲78岁,在深夜离开了人世,她没能再看一眼今天的太阳。都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又说“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人的生死,在很多时候是不由自己做主的,当然有些例外除外。
现在的吊唁都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到那里三鞠躬以后,问候一下同事,询问一下死去人的年龄,患啥病,然后对死者表示哀悼,对生着表达体贴。说一些诸如:“生死有命,节哀顺变!老人家走了就不受罪了。你也照顾她了,也给她治病了,治不了的病是谁都没办法。要想开点,别总是哭,人早晚都会走这一步的,你也要顾好自己……”这样的话,然后再叮嘱一下同事,有事打电话等等一些面上的话,然后总共没有十分钟,整个吊唁过程就结束了。
然后一波一波的人都去走一下这个流程,祭拜死者,宽慰活着的人。经过大概三天,死去这个人的一生被无数的人问询,然后唏嘘,然后慨叹,最后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死亡的宿命。然后死者入土为安,活着的人经过几天的煎熬、劳碌,送走亡者后继续生活下去……
人生,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一代一代人倒下,一代又一代人又重复下去,生生世世一往无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