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你、他的文学及哲学视角

我、你、他的文学及哲学视角

作者: Ly春田 | 来源:发表于2018-05-04 09:38 被阅读0次

我、你、他的文学及哲学视角

最近阅读盛老师和刘老师主编的校本教材《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赏析》,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喜欢读诗词,却不求甚解,现在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真正把熟悉的诗词读懂了。会其意,并没有废寝忘食,却陷入了沉思。

体会了诗词的细微精妙,才会领略到诗人的浪漫才情。一首首诗流传千古,看似妙语天成,实是推敲之作。“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到底是用“推”还是用“敲”?“推敲”一词由此发明,从此中国文学史上有了推敲这一典故,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有了“推敲”这一词语。这不得不归功于苦吟诗人、“书呆子”贾岛,我们要感谢这位贫寒卑微的书生。

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我、你、他”三个因素:我——是主观条件,你——是作品描写的客观对象,他——是客观条件。“推敲”诗句的诞生,离不开认真执着的贾岛(主观条件),离不开他去拜访的李凝幽居的美丽景色(客观对象),也离不开大文学家韩愈指点迷津(客观条件)。“推敲”的典故之所以能广泛流传,恐怕与韩愈的名人效应不无关系。因此,要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就要深入分析作品的“我、你、他”三个方面。

再看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描写的是一位年轻美丽、略带羞涩的歌姬(客观对象),全诗只用一个词语“娉娉袅袅”形容她的美,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杨柳细腰、朱唇素面的女孩载歌载舞,她的身影婀娜多姿、轻盈柔美,如梦如幻。“十三余”说明她年龄小,像二月初含苞欲放的豆蔻花,从此人们用“豆蔻年华”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杜牧的灵光乍现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词语,创作了一首好诗。杜牧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真挚热烈的感情,是诗歌创作成功的主观条件。然而如果没有这位“娉娉袅袅十三余”的美丽歌姬(客观对象),没有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也碰撞不出诗人灵感的火花。

这位美丽的歌姬姓甚名谁,诗人未说。《唐人绝句精华》中说的比较可信:“此二诗(《赠别》二首)为张好好作也。杜别有赠好好五言古诗一首,诗前有小序曰:‘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按此诗有‘娉娉袅袅十三余’句,当是初与好好别时所作。前首言其美丽,后首叙别。‘似无情’、‘笑不成’,正十三女儿情态。”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30岁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任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这首诗歌的产生离不开客观对象,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客观条件)。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旧唐书·穆宗纪》说:“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这种享乐之风首先由皇帝提倡继而在士大夫之中盛行。声色享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宴饮和狎妓冶游,那些姿容艳丽、能歌善舞的红粉佳人自然成为诗人们注目的对象。在奢靡之风的影响下,中晚唐形成了艳体诗兴盛的局面。杜牧就是在这样的风气下,在南昌沈传师家与沈府的家妓张好好相遇、相识、相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实并不是说两人在扬州相遇,这里是诗人做了一个对比。唐朝后期“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诗人是说,就算在富丽繁华、春风十里、美女如云的扬州,也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

由此可见,杜牧不是多情而是深情,不是风流而是随波逐流。

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时,抓住“我、你、他”三个方面,才能全面地认识作者及其作品。不仅如此,我们的一切活动,比如教学、做工、经商、从政等,只有把握好这三个方面才能成功。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没有正确认识客观对象,没有全面分析和利用好客观条件,从而导致工作的疏忽乃至失败。在评价某个人时,我们往往夸大其主体的作用,而忽视了客观对象和客观条件给予他的力量和智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并且依赖于客观世界,包括客观对象和客观条件:我们对客观世界研究得越全面越深入,对客观规律了解得越清楚,我们的主观认识才会越正确,我们做事情才会越成功;我们越是充分地分析和把握好一切主客观条件,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客观对象服务,并达到理想目标。

主体和客观对象之间相互作用,主体会影响客观对象,客观对象也会影响主体。很难说是乔布斯成就了iphone,还是iphone成就了乔布斯。孔子影响了他的弟子,弟子也成全了他们的老师。是弟子们记录了孔子的话,才有《论语》传世。作为主体的我们,请善待客观对象吧。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怀一颗感恩之心,整个世界都会向你微笑。

客观条件具体包括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等。我们全面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既要重视和自身紧密联系的直接条件,也不要忽视隐藏着的间接条件。寻找并发展有利条件,抑制不利条件,减少失误,弥补过失,不断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既要利用好外部条件,又要充分重视内部条件。

从哲学上看,“我”属于主观世界,“你和他”属于客观世界,“我、你、他”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认真对待客观对象,充分利用好一切主客观条件,深入探求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经过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创造出彩人生!

相关文章

  • 我、你、他的文学及哲学视角

    我、你、他的文学及哲学视角 最近阅读盛老师和刘老师主编的校本教材《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赏析》,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喜欢...

  • 数学公式告诉你,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往往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 从大的方面来讲:有数学的视角、文学的视角、艺术的视角、还有哲学的、经济的...

  • 23孤者哲诗——道哉庄子!

    在诸子文学里面,庄子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研究中国文学与哲学的人,对他都非常推崇,他的文学哲学成就,我认为主要表现在...

  • 《哲学的凝视》课程笔记2

    《哲学的凝视》课程中王强老师提到哲学的视觉是以客观化及静观化为基础的。 一、哲学视角—客观化 1、是什么? ...

  • 我们都在自掘坟墓

    全知的幸运儿 文学中有一种写作视角称“上帝视角”,又叫“全知视角”,顾名思义,上帝——万物主宰,看尽时世纷繁,细及...

  • 生活的状态

    今天上午听了一堂哲学课,通过从叔本华论述王国维,讲述"悲观主义"与文学精神。其中讲到"单一视角"、"双重视角",哲...

  • 活下去的理由

    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文学,哲学,艺术?因为文学里面的情,感动了我;哲学的理,征服了我;艺术的美,吸引了我。 我为什么...

  • 劳动节“快乐”

    老婆:人家喜欢文学,你却跟人家谈哲学,怎么能走进我心里? 老公:文学与哲学相互间的影响与融合不是必然吗? 老婆:你...

  • 哲学的视角

    哲学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做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

  • 文学的视角

    突然琢磨出一点写作的原味:文学的视角竟然与摄影师的拍摄角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象一下,你被某文学杂志社派驻广州,报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你、他的文学及哲学视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nr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