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子文学里面,庄子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研究中国文学与哲学的人,对他都非常推崇,他的文学哲学成就,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01 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庄子》本身是一部哲学著作,但是它不是一般的哲学,它所探讨的问题,是人生问题,它关注的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自由。
所以,这种学说本身就带有很深的文学特点,它是一种诗化的哲学,甚至可以说是哲理的诗。
而且,庄子在表现自己关于人生看法的时候,他又不是把生活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冷静的观察和分析,而是采取一种主观抒情的态度,直接表现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表现对自我生命的内在感受。
所以,《庄子》这本书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抒情性。
书里面,包括很多作者深刻的生活体验,写出了庄子的遭遇、命运、人性,以及独特的精神世界,庄子《知北游》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山林啊,原野啊,使我感到很快乐,乐还没有结束,哀就来了,哀乐来的时候,我不能对抗它,它离我而去的时候,我又不能挽留它。
庄子是一个多情的作家,他的哀乐之情非常丰富,在他的作品里,我经常能感受到他那强烈的激情。他的苦闷、悲哀、愤怒,经常跳跃在字里行间,比如《外物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说庄子家里贫穷,就向监河侯去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很快就我的租税收上来了,等我收上来之后,我就借给你三百金。”
庄子听了之后,就非常生气,他就给监河侯讲故事:“我刚才来的时候啊,突然听到路上有人叫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在车辙深沟里边,有一条鱼,我就问,鱼你从哪里来啊,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你有没有一点水来救我,我现在要干死了。我说,行啊,我很快就要到南方吴越那地方旅游了,到了那里,我就把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行不行。这个时候鱼就变了脸色,非常生气的说,我失去了我的生活环境,没有水了,眼看要死了,有一升一斗的水就可以把我救了,可是你却不愿意,还说这样的话,等你把西江的水引来,那你还是到卖干鱼的市场上找我吧。”
庄子讲这个故事,当然是为讽刺监河侯,监河侯很吝啬,他不愿意借粮给庄子,他忿然作色,给予监河侯这一类的人物以讽刺。
但是,这种忿然作色,更多的还是为自己贫困的生活处境的哀伤。自己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找人借钱,人家不借给他,他的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在庄子的《大宗师》里面,庄子就写了这样的情况: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子舆与子桑是好朋友,有一次连着下了十天大雨,子舆说,可能子桑生活很困难了。于是他就带着饭到子桑家里去,刚到他家门口,就听到子桑弹琴唱歌,但是唱着歌简直就像哭一样,说,父啊母啊天啊人啊。
子舆进门,说,你怎么唱得那么悲惨啊。
子桑说,我在想啊,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落到现在这种田地,是父母想让我穷吗,是天地吗,天地是无私的,天地不会偏心眼,让别人富,让我穷,为什么偏偏我就这么穷,我的生活就这么过不去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大概就是命吧。
就从子桑那种悲惨的歌唱当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一个贫穷之士,对于不平等命运的质问,其实庄子正是通过这样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歌来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悲愤。庄子自己就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嘛,所以,有人就说,《庄子》这本书是他的哭泣。
《庄子》除了表现对贫困生活的感受,它还经常表现庄子作为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心灵世界。
他通过自己亲身真切的感受,写他在人生旅程上的苦闷、求索、孤独,和悲凉。
比如《徐无鬼》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的老朋友惠施死了,庄子给他送葬,于是就在惠施的坟前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楚国国都郢那个地方,有一个把白灰抹到鼻子上面,让一个名叫匠石的用一个大斧子将这个白灰给铲下来,匠石挥动着大斧子嗖嗖带风,一下就砍下去了,白灰掉了,这个人一点都不受伤,那个郢人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了之后,就把匠石找来,说来来来,你给我表演一下,我把鼻子抹白了,你给我砍一下,匠石敢紧就说,我可不行。他说,我原来干过这种活,但是现在我干不了,为什么呢?
我那个靶子,我那个合作伙伴,那个搭档他没有了,那个人死了,自从他死了以后,我就不能再砍了,道理很简单,换一个人站在那里,斧子还没下来呢,他害怕了一动,脑袋没了。所以,那个人死了之后,他就不能再砍了。
庄子就对别人说,自从惠施死了以后啊,我也就没有了和我辩论的对手了。
这不仅是对朋友的怀念,而且流露出,世无知音的孤独感。老朋友死了,再也没有人和他论辩了。
我们知道,惠施和庄子观点不同,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辩论,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庄子在现实生活中,毕竟有这么一个对手,他们在辩论过程当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在碰撞当中闪烁出耀眼的火花,这毕竟也是知音,而惠施死了,他痛知失音,就更加感到人间的凄凉。因为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作为一个精神上的探索者,庄子的思想在当时被很多人所不理解,他是感到很孤独的,现在连惠施这样的朋友也死了,他在现实当中就更感到凄凉和孤独。
所以,《庄子》书里,经常表现这种精神探索者的思想感受,表现他在世俗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
闻一多本人是一个诗人,他说:“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诗人——他是一个抒情的天才——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的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他这思念故乡的病态,根本是一种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闻一多全集》卷二《古典新义·庄子》)
所以他对庄子也很理解,他把庄子也当成一个诗人,这里所说的庄子故乡,就是精神的故乡,就是他苦苦寻觅的那种精神的乐园,也就是摆脱世俗的束缚,获得和大道合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
所以,读庄子的作品,人们就能够,感到一个苦苦求索,向着精神故园,踽踽独行的主人公,和他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的寂寞心灵的每一次跳动,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和诗意的和谐交融。
02 理想与歌颂
《庄子》哲理与诗意的交融还表现在对理想境界的描写与歌颂。
《逍遥游》中大鹏展翅高飞,翱翔于天地之间,展示了一幅宏伟壮阔的图景,文中所写的“神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缥缥缈缈姑射山,神仙居住在山间。肌肤莹润又洁白,似冻脂,似凝雪,容貌漂亮又脱俗,体态婉奕又柔弱,仿佛处女在闺阁。饥了吸风,渴了饮露,不吃人间五谷。乘云飞腾在天空,驾飞龙,游遍南北西东。意念专注发神功,能使万物免灾害,人长寿来年长丰。
其描写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有遗世独立之感。庄子热情讴歌至高无上的大道,去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这就是游,“逍遥游”,这就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所以,这种神人也是庄子人生境界的体现者。
《养生主》写庖丁解牛,其动作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入会”,如此精妙绝伦的表演,就是作者要赞美的得道的境界。庄子自己也是这样一个体道者,他追求“与物为春”、“与造物者为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质上是解除了束缚而臻于自由的境界,因而带有浓厚的艺术品质。
庄子经常赞美得道的人,得道的境界,赞美大道,这些地方都充满了诗意,像是诗意盎然的哲理散文。他的生活带有浓郁的艺术特点,他不做官,他留连于山水之间,在水边钓鱼,在山林散步,活得很自由。
他经常以艺术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经常观察和品味人生,善于从中发现诗意。
惠施有一个大葫芦,大得无物可容,庄子就建议把它系在身上当作腰舟,自由自在的浮游江湖;路旁有一棵椿树大而无用,庄子就说:“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为什么不能把它种植在一无所有的荒漠之上,在那个地方该多么美啊,能够美化环境,而且还能让人在下面休息。
他站在濠梁之上,就能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由此引出与惠施的一番妙趣横生的辩论。直至临终前,他还发出“吾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齐送。”,“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的宏阔议论。
这一番议论旷达浪漫,气象万千,万古长青。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这种物我合一的感受,庄子称之为“物化”。这是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他那种“与物为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把自己融化在万物当中,和万物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诗化意境。
03 意出尘外的想象
《庄子》一书向来以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著称。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庄子善于“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其作品具有“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特点。
全书首篇的《逍遥游》,一开头就展示了一幅鲲化为鹏的宏伟景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想象力非常奇特,简直超出于尘世之外。他把真实的道理,真实的人生感受,借助于荒诞的玄奥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书里面,出现了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
庄子大量借鉴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同时借鉴神话的浪漫精神,展开奇异的幻想和想象。某些抽象事物也被庄子加以拟人化。比如妙姑山上的神人,就是来自山海经的记载。他还借鉴神话的思维方式,利用神话的浪漫精神展开想象。
比如,他还打破了人和物的界线,把天地万物都当成人来描写,让他们有那样的意志和情感,小鸟互相之间可以展开对话,车道沟里的鱼能向人发怒,甚至是死人的头骨也能向人愁眉苦脸,就连一个棵大树,也能向人托梦,这些东西都被当成人来描写。
甚至一些抽象的事物,也被庄子拟人化,显得妙趣横生,绕有魅力。
他的笔下有来自南方楚地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来自于东方大海,来自于齐国一代的传说,这些传说在当时都是新出现的。在庄子以前,中国的文学里面,很少有人去描写大海的壮观景象,庄子对于海的描写是非常生动的。可以说,是强劲的海风有力的摧动了庄子艺术想象的翅膀。一开始就讲海上的大鹏,这在其它人的作品里面,包括屈原的楚辞里面,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庄子的奇特想象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庄子主张齐物,他经常启发人们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
北海若说: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秋水》)
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
他认为人的生活范围的狭隘,就会限制自己的眼界,就导致了认识上的局限,这就如同井底的青蛙,你不能向他们谈论大海,它不知道大海的广阔,夏天的小虫子不可以讲冬天的冰雪。
所以,只有突破狭隘的精神视野,解放自己的思想,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天地万物,才能获得精神的解放,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秋水》中一开始就写,秋天发大水的时候。河伯的故事。海神的这一番话,也就是从宇宙的角度来发现自我的渺小。嘲笑那些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短视的见识。
这正是庄子所提倡的一种思维方式。用这种思想方式,书里面就出现了广阔的思想境界。
庄子同样用宏观目光去观照现实。
《则阳》中写魏王欲发兵攻齐,惠施请戴晋人来劝谏他,戴晋人向魏王讲了一个故事:
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庄子还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
这离奇的想象恰恰反映了庄子的思想逻辑。为了打破思维定势,庄子常常打破由已知推论未知,以自己揣度他人的常规性思维方式,怀疑常识常理的普遍性,提示主观经验的片面性。
比如,在《德充符》里,就讲到多种多样身体残疾的人,有的人没有脖子,两个肩膀超过了头顶,这种写法真是太荒谬了,但是,庄子恰恰是用这么一种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的,人们认为这些人是畸形,这些人丑,这是以正常人的标准为标准的,以正常人为美,看习惯了正常人,但是假如以这样畸形的人做标准,那么正常人就是不健全的,丑的。另外,人们认为这些人丑,都是从形体上看,假如不是以形论人,而以德论人,这些人的德可能就是最完美的。
这就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势,产生了奇异的效果。
晋王的妃子,过习惯了富贵的生活,后悔当时不该哭,庄子就以此推论,世上的这些人都歌唱生命,厌恶死亡,可是那些厌恶死亡的人,如果真的死去,他们会不会后悔,后悔当初不该留恋生命,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早点死,庄子他提出这样一种奇异的想法。
他为什么提出这样一种奇异的想法?
他就是怀疑常识常理的普遍性,揭示人们主观经验之片面。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觉得死是痛苦的,但是谁能想到死是否是会很快乐呢?
庄子在《至乐》中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与空骷髅对话的故事:
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庄子甫去楚国,路迷荒野。时近黄昏,无处投宿。正在踌躇,瞥见草丛中有一具人头骷髅,朽坏一空,棱角仍然分明。骨色泛白,可知风吹雨打已有多年。庄子跳下马来,用马鞭敲打着人头骷髅,啯啯作响,似岁月的回声。
啯啯敲打两响,庄子问:“先生,你是贪图感官享受,违背养生常识,一病呜呼的吗?”啯啯敲打两响,再问:“那么你是惨遭亡国之祸,被敌军抓住了,处斩的吗?”啯啯敲打两响,又问:“那么你是出了丑闻,怕给父母丧德,怕给妻室儿女丢脸,自杀的吗?”
啯啯敲打两响,再再问:“那么你是贫穷,衣食无着,饥寒倒毙的吗?”
啯啯敲打两响,最后问:“那么你是活够了应享的天年,自然死亡的吗?”
问毕,庄子燃起一堆篝火,就地露宿。他用人头骷髅作枕,侧卧而眠,意欲听听回答,不料旅途困乏,倒头便入睡了。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半夜,庄子梦见骷髅主人,衣冠整齐,仪态潇洒,站在面前,笑嘻嘻说:“听你谈话满有口才的嘛,还象个读书人。不过你问的那些伤心事,只有你们这些活人挂在心头。人一死,什么忧患都过去啦。没有一个死人有兴趣回答活人的问题,恕我不回答你吧。人死后的喜悦,你想听听吗?”
庄子说:“想听。”
骷骸主人说:“人一死,上无君,下无臣,实现社会平等,废除阶级差别。气候不冷不热,不分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种种辛苦全都解脱。也不必纪年了,人人玩得痛快,天长地久。那样喜悦,比国王更快乐!”
庄子存疑,估计这家伙是在替鬼城打广告,便试探说:“先生,我同鬼城司命神有交情,可以私下求他准你再生,为你免费提供全套骨肉肌肤,调你返回故乡,发还你的父母妻室儿女邻居友人。你愿意吗?”
骷髅主人收敛笑容,愁眉深锁,逼问:“你要我放弃国王的快乐,回去活受罪吗?晤?”
这则故事,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痛苦的感悟,还有死生一体的看法。
但是呢,他能够产生这样奇妙的遐想,用这样奇幻的想象来讲道理,正是出于他那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怀疑常识,人们都喜欢生,讨厌死,庄子认为这都是出于偏见,既然活着的人都没死过,那谁能够断定死后一定是痛苦的呢。
为什么死后不可能是快乐的呢?这是庄子的思维方式。
另外庄子还善于利用逆反思维,站在传统观念的反面提出新的看法,蔑视一切具体事物和相对价值,追求最高的境界和绝对价值。比如书里面常提到,无用之用,不言之辨,至乐无乐。也正是由于这种逆反思维,他又产生了奇异的想象,他否定了世俗当中的那些标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例如《田子方》中这段故事: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郑国的列御寇先生,不但修得风仙之术,还射得一手好箭。一日旅行山间,路遇隐士伯昏瞀人。二人寒暄,又论了一会道,然后列御寇为伯昏瞀人表演连珠箭。他从腰间箭壶抽一枝箭,搭上弦,拉满弓,请伯昏瞀人在他左臂上放置一杯水,向远处一棵树射去。第一枝箭尚未抵靶,第二枝箭已经射出。第二枝箭尚未抵靶,第三枝箭已经射出。一箭尾随一箭,连珠似的飞向树身,目不暇给。放箭抽箭,动作连续。前箭刚刚离弦,后箭已经上弦。他屹立不动,仿佛石雕像。一壶箭很快射完,箭箭中靶,而左臂上的一杯水不溅一滴。
伯昏瞀人说:“这是有弓有箭有心射,不是无弓无箭无心射。试试吧,我陪你登高山,踏危崖,走向百丈深涧的边边上,玩玩无弓无箭无心射,你能做到吗?”于是伯昏瞀人登高山,踏危崖,走向百丈深涧的边边上,回转身来,碎步退移,两腿分开,脚踵移到了边边外,站成骑马姿势,向列御寇打拱,表示请,请,请。
列御寇不敢上,低头跪下。额头到脚踵,周身吓出汗,急说罢,罢,罢。
伯昏瞀人说:“至人有充实的内涵,上可以飞青天而鸟瞰,下可以入黄泉而鱼潜,到哪里都自由自在,临危险而神色不变。请你玩玩无弓无箭无心射,你就吓花了眼。中靶吗?差得远!”
庄子这个故事,就是告诉人们最高的境界,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在外界巨大的变化面前,无动于衷,和这种精神境界相比,列御寇那种射箭的技巧,简直不值一提。
他追求的是不射之射,用不着拉弓射箭,自己的精神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如果一般人在这种至人面前,我想都会被折服,用不着射箭去征服。庄子就是利用这种逆反思维,把人们的思维引向习惯的反面,这样就产生了出人意外的奇思遐想。就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奇异的艺术境界。
《庄子·天下》篇称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正是庄子奇诡玄奥的哲学思想和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有力的激活了他那葱茏的想象力,构成了全书恣肆闳丽的艺术特征。
他的言论虚远广大、无限无际、放任不羁、自由漫飞,逍遥自在,这个特点是他思想的特点,也是他文辞的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