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户口在北京,放着首都那么好的教育资源不用,却把孩子放到河南开封上学?!还是一个才开了几年的民办学校,看起来还有点破败?!”
常常遇到这样不理解的质疑和语重心长的劝说,“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省几个钱,得不偿失!”
每次,我都会给对方讲我孩子的学习状态有多好,发展有多棒,自己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有多认同;学校的老师几乎把全部身心都用在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事业上,爱岗敬业的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对方却很漠然,“哪有这么好的事?!教育又好,学费还不贵?!”似乎存心要把我界定在“省几个钱”的判定上。搞得我有苦难言。我真心说,我比任何人都爱自己的孩子,我比太多太多的人都重视教育,我的付出比太多太多太多的人都多!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初三下半学期了,曾经考虑让孩子回京上高中,好的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都是选项,可孩子不同意,非要留下来在贞元继续上高中。与任何学校相比,贞元是他的第一选项。
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是以孩子的学习成长为中心还是以孩子以后的发展道路为重点?静下心来思索了好久,“当前”、“道路”只是我们过去经验的自以为是,实际上,没有指导意义,谁能知道未来十年会是什么情况?!人,反而是回归到本源和初心,才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我彻底抛开了来自外界和自身的“私心杂念”,立足于孩子自身的学习成长,着眼未来,从“心”出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憧憬着孩子在贞元学校里更上层楼,开出美丽的花,结出香甜的果。
对于孩子和学校的未来,我充满了信心。这信心源自于我多年以来对贞元教育的跟踪了解和自我不懈地学习成长。
孩子上学这些年,便是我与孩子一起“求道”、“悟道”、“证道”的过程。此处的“道”,不必玄之又玄地理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创造性本身”。
在贞元学校,孩子的学习成长是以“求真”的严谨务实态度,直面“真问题”拥有“真自由”式的野蛮生长。
反思曾受过的传统教育,以灌输和教导为主,是立足于人适应社会而非人积极主动地创建社会,教师的教与孩子的学不可避免地流于表面,以求得对于既定的知识、规则、制度的学习和掌握,有刻舟求剑的意味,也有机械僵化之嫌。总的印象,传统教育重视的是所谓的“知识”,却只把活泼泼的“人”看作应用知识的工具,这样便从根上埋下了隐患。
传统教育中老师太多的刻板印象、思维定势、程式规范,孩子们面对的问题大多都是老师、家长们想象出来的“假问题”,把孩子们管起来,保护起来,以不犯错为压倒一切的大原则。走向不归路的“学霸”,教师、大人们感叹这样的学生怎么会有心理问题?!追求吃喝玩乐比富斗狠的“问题少年”,教师、家长们总用大道理去言教,而言行不一的身教却让问题进一步恶化。难道,孩子们真就是面对着我们假设想象出的问题吗?事实证明,生命是神奇的,更是复杂的。
在贞元学校,孩子是中心,是自己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学业上的共同探索者、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无论生活还是学习,让孩子在“自由”的状态下去犯错,然后教师与孩子一起面对出现了的“真正的问题”,研究其本质,探究解决的方式方法,在一次次直面现实的攻坚克难中发生真正的成长变化。每单元学习之前会有针对性的预习单,启发孩子先于学习之前自发式地思考,也便于教师更好地聚焦教与学的核心关键点。而不是把孩子圈养在所谓“真理”的环境之中,避免犯错,杜绝犯错,从而回避“真正的问题”,同时也错过安全的最有效的“学习成长”期。
成为贞元的教师,也就意味着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可能在专业学习上一步到位,更不可能一套教案打天下。教师同样要面对“真正的问题”和学生一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长。贞元学校的王志江校长,曾是北京的名校长,多年来一直坚持对教师的培育和教研,持续不断地推进班级、年级、学校层面的教学提升,带领学校的教职员工共读中西哲学,从根本处正本清源夯实教育的根基;共读儿童认知心理学,按照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调整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瞄准儿童“最近发展区”,引导儿童科学有效地学习成长;共读教育学、人类社会学等,站在更高更深更广的视野背景下,理解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担当与使命,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教职员工的素养和能力。
在贞元学校,孩子的学习成长是以“为善”的道德人格挺立,建立“自我”,“自我”实现,层层超拔。
在贞元学校,一直强调并执行“大语文”的课程。语文,不是仅仅停留在识字、造句、阅读、写作的应用层面上求提高,更是立足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对学生生命的滋养和塑造上谋发展。先秦文化、诸子百家,魏晋名士风骨,唐诗宋词……都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单元和系统大课程,其间,均贯穿着儒、道、释各家的思想发展脉络和历史演进路径,真正启发学生们切己的生命体验与批判性思维。
正如《礼记中庸》所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慧、仁德、英勇是天下通行不变的品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高标准,也应是人之为人的不懈追求。
在没有深入地走进贞元教育之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一直抱有成见,认为只是过去小国寡民的古代,形成的原始的朴素自然主义文化观念,已经过时了,要么粉饰现实,要么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谈资,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起不了大作用。看到孩子写文章谈“学统、道统、政统”,谈“资本主义的弊端”,谈“圣君贤臣模式的反思”,我也有了深入学习国学的冲动。不曾想,一学,就放不下了。不仅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还真真正正地解决了我许多困惑和现实问题。
人不再浮躁,遇事,能知止,能静下心来思虑,也能心安气定地与人相处,似乎心灵找到了合适的安放之处。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时常会和孩子讨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视野会不断地超越自身经验所感触的范围,看问题的深度和思考问题的高度也会随之推进,我似乎能感觉到生命本身的力量充盈全身,也似乎看到了孩子一节一节地在生长拔高。
每学期结束,每个班级会有“期末庆典”,每个学生会有“生命颁奖”,似乎在演奏一曲曲生命的交响曲,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每个旋律都拨动着生命的琴弦,感召着一个个尚还稚嫩的生命,向上走,向前走,向着那明亮的远方跋涉前行。
“体大者为大人,体小者为小人。”当孩子们把自己的脚坚实地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上,汲取能量吸收养分,他们一定会长得更茁壮、更高大、更伟岸。这是必然的,也是无疑的。
孩子道德人格的挺立,便建立了“自我”;有了“自我”,才有所谓的成长和实现。否则孩子的头脑,就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孩子的生活也是实质意义上的“生存”而已,小情小调,小打小闹,也只会局限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中,永远无法超越。
在贞元学校,孩子的学习成长是以“至美”的形式在科学、 民主的环境氛围中,达成“爱、创造力、领导力”的实现。
“晨诵”。每天早晨,老师孩子们诵读着诗词歌赋唤醒新的一天,从而精神饱满,趣味盎然地拉开各学科学习的序幕;上午中间有大课间,孩子们可以疯跑、玩耍、游戏,时常还可以临时组织一场短暂的“音乐会”。总之,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沉浸其中的放松娱乐方式。身体是舒展的,思想是自由的,活动也是欢快的。“午读”。中午学科课之前会有午读,每个孩子会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或者温习之前学过的知识,或者为即将展开学习的课程做好准备。鼓励学生自主地学,自在地学,自然而然地学。“暮省”。晚自习,班主任会引导着孩子们对自己一天的行为进行反省自察,对所学知识进行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总结提高中结束一天美妙的学习生活。
“浪漫、精确、综合”,儿童学习的认知规律贯穿在大系统、大单元,大课程的各个层面及各个方面。
每周一的小桥音乐会,是孩子们一周来“学习成果”的综合展现。刚开始,老师会引导学生们完成自己的“作品”,逐步地老师只是站在孩子们身后的教练,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老师适时地给出自己的意见、建议。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精彩的演出,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大人们眼中的“奇迹”,或许对于生命本身而言仅仅是“本性”。
还有穿越每个学习阶段的童话剧,孩子们与老师共读经典,自主编写剧本;感受经典,教师学生共同“编织”;演绎经典,角色总竞选、排练,最后搬上舞台,成为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他们象中西先贤一样思考,感受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波澜,精准把握人物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并让那来自原古的精神力量贯注自身,是洗礼,也是激发,还是润物无声的滋养。
在这样的课程里学习成长,我没有理由不相信,孩子们的生命会是高贵的,丰富的,也是充满“大爱”的。
看到这,你也许会觉得,贞元学校的教育偏向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会不会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而缺乏科学精神。这样,你就错了,贞元学校的王志江校长就是数学教师出身,学校的学生们更是以理科见长,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均是以实验和游戏为基础,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全是从知识的最根本处去展开探索。“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得以发展;“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又是如何引出新的“概念”;人又如何能建立正确的知识地图并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延伸……我的知识有限,只能这样大概且泛泛地说,并不见得正确,只是结合孩子的学习情况发表作为家长的一点感受。
我一直认为,教育就是要实现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比如,超越人的自然性,追求道德性;超越感觉,追求超感觉的理性;超越纯粹的认知,追求意志与信仰;超越“知”,追求“意”,由“现象界”的此岸而不断朝向“物自体”的彼岸逼近。
如何超越?超越的桥梁是什么?我相信是统一了真与善的“美”。我也认为,贞元的教育是“美”的,从贞元学校走出的孩子会是卓然而立的少年,会是有爱的,有创造力、有领导力,立足中国传统文化,面向未来世界的栋梁之才。
我眼中的贞元学校,“求真,为善,至美”的未来教育!祝福吧 ,循着大道而来的人,一定会走上奔赴未来的康庄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