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重来,贪婪有何不可
——《对不起,青春》
从什么时候开始,纯音乐尤其是下雨声成为了我最爱的歌单?
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录生活尤其是一日三餐为内容的视频成为了我最爱看的类型?
从什么时候开始,辩论节目成为了我最常点开的下饭节目?
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的状态成为了我的生活常态?
1.
其实我没有听音乐的习惯,原因有二
一,没时间
二,没意识
而听音乐的原因也有两个
一,太开心
二,太难过
如果一定要想的话,纯音乐是从初二开始听的,契机是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里的一首插曲《Day Of The River》
当时年纪小,只是觉得旋律很动听。后来《千与千寻》看了一遍又一遍,
《Day Of The River》也成了单曲循环,每一遍的感觉和所得也不一样。之所以会喜欢上纯音乐,大概是因为提供了可想象空间和得到了内心某种平静吧
不过这种平静对于当时的我似乎可有可无,随着年纪不断增长,压力越来越大,才真正意识到纯音乐安抚聒噪的作用才是我想要的。
后来听到的纯音乐越来越多,直到我的每日推荐为我生成的都是纯音乐。
2.
高中毕业那会儿的暑假,在家里没事,本身对烹饪又有特别的喜爱。有一天b站为我推荐了那种记录一日三餐的vlog,瞬间就喜欢上了。当时只是觉得人家的生活好自律,好有仪式感,好令人向往,以后自己一定也要过上这样的生活!
进入大学后,似乎一切与听说的不太一样,一样自由的时间很少,高中是一股脑的拼,大学就是被迫的拼,及其不情愿。有段时间,这类vlog对我来说是解压和治愈的方式。
大二的四月份真是焦虑到了极点,那时还有记月总结的习惯:
低能的四月,每晚上床看一看别人有条不紊的生活,可能就是那段时间唯一内心得到平静的时刻吧。直至如今,也依旧会在内心浮躁的时候去看一看。
3.
至于辩论节目,也是最近形成的小习惯。
其实人活在世上,没有停止的就是探寻。有时候,有些问题实在想不通,辩论节目里的辩论总能给我一定的启发,他们的三观,总是比自己高一个阶梯(不然人家也上不了节目),他们激烈的辩论,我积极思考,并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进行学习。
这也是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
以上所说的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忙里偷闲”
人不断长大,好像事情就越来越多,不论是工作上的还是学习上的,连大脑里想的也越来越复杂,甚至冗乱。回过头来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为自己而忙,很多事情也不是发自内心想去做。
什么时候,我们连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都被剥夺了?
人们每天为了生活不舍得浪费一分一秒,不断掏空自己,有一天停下来,发现身后空空如也。
可人生只有一次,“忙里偷闲”没什么不好的,等内心得到了答案再前进也不迟。
所以不如今天或者明天抽个时间看本书,或者看个自己喜欢的综艺或者电影,最后一定要吃自己做爱吃的食物。好好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吧,因为当你一个人的时候,才是真正自由的。
have a nice d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