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作者: sophie_luo | 来源:发表于2017-10-22 20:08 被阅读0次

                                                           《娱乐至死》

        在看完了《1984》和《美丽新世界》之后,终于看完了这本《娱乐至死》。该书原名——《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写到这,不得不感慨一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该书的中文版译名为《娱乐至死》,但是我也不止一次看到有人把它写成了《娱乐致死》,至与致之间可谓有天壤之别。前者表达的是人这个物种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生活到娱乐之中,后者则想说明娱乐是致命的是致死的。这么对比看来,《娱乐至死》这个译名再恰当不过了。

        在书的封面就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句话可谓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全书接近14万字,其中有许多的内容改变了我原来的惯有思想。

1.技术并非中立的,从它诞生开始就有所偏好

        作为一个大学读了四年工科的人,我一直都认为技术就是中立的,至于应该技术产生的后果,那应该是取决于使用者而非技术本身。一直到我看到这句话,我才发现自己多年来认为是对的东西或许本身就是错的。举个书中的例子——哲学。说实话,我本人的哲学学的特别的烂,大学时依靠老师划重点才勉勉强强拿个80分,哲学这门学科写在书上,我每一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之后,往往让我有种这在讲什么为什么我完全看不懂的感觉。通过看书这种这么平心静气的方式我都不能看懂哲学,我很难想象通过电子媒介来学习哲学。或许,电子媒介这种方式从诞生开始就不太适合传播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东西,这也就是我想说的,技术并非中立,它从诞生开始就有所偏好。

2.口口相传→印刷术→电视媒介→互联网

        口口相传这种方式并非仅仅存在于文字发明之前,孔子与同时代的苏格拉底,二者都是教育界的巨头,他们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往往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教授不同的东西,他们都非常注重“语境”,因为有些东西一旦脱离了语境,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苏格拉底一生都未著一字,我们所看到的苏格拉底是他学生眼中的苏格拉底,孔子倒著有《春秋》,但关于他自身的《论语》却也是弟子所写。而写《春秋》一书,孔子也是创造了干净利落不带偏见春秋笔法。身为教育巨头为什么所著文字如此之少甚至还一字不留呢?我们无法知道真正的答案,只能私下揣测,或许先贤们就是怕后人们不着语境肆意解读,干脆就一字不留了。

        再来,就是印刷术的发明了,这可谓是有着划时空意义的伟大发明。在印刷术发明之后,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因为得以广泛的流传。联系前文,技术本身就有所偏好。印刷术这种发明,将文字印在纸上,先天的就偏好有语义、可释义、有逻辑命题的内容。作者在写下一个句子时总希望说明点什么,也希望读者能够看懂。作者和读者同样的为句子的语义绞尽脑汁,因为他们面临的其实是对智力极大的挑战。对于读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你并不能完完全全的相信作者,作者可能会撒谎可能定义模糊可能滥用逻辑或常识。因为,读者必须是有备而来,用知识武装自己。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读者往往是孤独的面对文本,在阅读的时候,读者是孤独的,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智力。面对印在纸上的句子,读者看见的是一些冷静的抽象符号,没有美感或归属感。所以说,阅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一项理性活动。

        本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30年前写了这个书,那个时候还是电视盛行的年代,所有的一切都在电视上呈现,同时,电视又把娱乐本身变成了变现一切经历的形式。电视这种技术或者说这种媒介,本身就为娱乐而生,这是他的固有属性。电视的出现并没有错,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但是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么人在与所有的内容都已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电视之所以叫做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能看,这就是为什么它的名字叫“电视”的原因所在。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却斑斓夺目。正式电视本书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合娱乐业的发展。

        电视尚且如此,再来看看互联网。互联网看似造就了一个公平决斗的擂台,让印刷术和电视在这个擂台下一较高下。但是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在互联网上看完一整本严肃文学?互联网的时代是信息井喷的时候,每天一睁开眼睛,来自全球各地的真的假的数不尽的信息涌入你的眼中,我们接触这些信息宛若走马观花,看过就算了脑子不留下丁点印象。写到这,想举个例子,前段时间鹿晗和关晓彤公布恋情,直接引发了微博的瘫痪。我已经卸载微博很久了当时卸载的原因就是微博消息太多了,我已经无能接受辨别这么多的信息,干脆就直接卸载了。或许是我已经脱离时代了,我一直不能明白,流量明星的魅力在哪?明明没有见过面没说过话,却疯狂的爱上了。到底是爱上了明星本身还是爱上了明星呈现在荧屏上的形象?

3.割裂

        人类似乎特别擅长割裂这种操作。其中一个天才般的创作就是时钟。芒福德总结说:“钟表是一种动力机械,其产品是分和秒。”在创造分秒的时候,中变把时间从人类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相信时间是可以精度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是。分分秒秒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产物。我们开始有遵守时间节约时间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四季交替。自从时钟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就没有了永恒。而在照片的世界中,没有开始没有中间也没有结束。整个世界被割裂了,存在的只有现在,而不是任何一个故事的一部分。还有今日盛行的拆书,例如什么十分钟读完一本书,一年一千本书之类的。我本能的对这种读书方式感到反感,作者花费几年心血的时间写成的书,你看了十分钟就觉得自己完全掌握了精髓。

4.结束

        奥威尔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贯穿了整本书。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前者看起来很可怕,但我们会对其心生警惕,后者则是一场太美好的美梦,让人沉溺其中。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变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在《1984》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按照事先,如果我们继续沉沦,赫胥黎的预言将会成真。

        娱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缺,但如果生活中全是娱乐,将会是灭顶之灾,想知道自己是否终日沉溺与娱乐不能自拔,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a)你有多久没有平心静气的读完一本书了?

b)是否终日惶惶拿出手机电量屏幕划拉两下又关上?

c)是否已经不能长时间的专注于娱乐之外的事情了?

        最后以苏格拉底的一句话作为结束——神是正确的,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因为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无知。

相关文章

  • 娱乐 至死

    开心,到死。 选择一种死法,当然开心至死最好。 开心法,有多钟。 娱乐,最好。 两性,交合。 如膝,似胶。 不可,...

  • 《娱乐至死》——放弃思考

    《娱乐至死》一书,书名曾被直译为“把我们自己娱乐至死”。说娱乐至死时,我们可以把致死的原因归咎于娱乐,把我们自己娱...

  • ...

    娱乐至死

  • 2022-11-26

    娱乐至死

  • 娱乐至死!:《娱乐至死》书评

    现在是一个信息空前庞大的时代,每天一起床,各式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打开手机,一天的行程都被各种各样当然商...

  • 警惕娱乐至死 守护人性良知

    【圣心塾琐言】 娱乐至死是新媒体时代催生的恶习。 娱乐至死是内心野性的无底线宣泄。 娱乐至死是对人性良知的渐进性窒...

  • 娱乐至死,娱乐不死——《娱乐至死》简评

    正如赫胥黎所担忧的那样,我们的文化并没有因为受制于外界因素而变得痛苦,相反,我们的文化因享乐而失去了自由,变成了一...

  • 2019-01-26

    喜欢这样堕落的生活 娱乐至死 堕落至死 很好啊

  • 记录/高考结束后所看的书

    记录/高考结束后所看的书 1.《娱乐至死》娱乐至死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

  • 娱乐至死

    在一篇关于抖音当前发展的社论中看到作者反复引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顿时对这本书有了兴趣。阅读中也连连感叹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娱乐至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sn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