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是一个道家名词,它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具有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故而,亦称之为本性。"
天性,有好坏?有善恶吗?它是一个没有感情色彩的名词。既然没有,那怎能提倡人人释放天性呢?
比如天性中的善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没有篱笆的善良,只会让狼来去自如。
比如天性中的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毫无底线的自私,会让世界充满邪恶。
小孩的天性就是玩,谁都不喜欢苦、累、痛。人会本能地趋利避害保护自己,若无道义人伦礼法的教化,那人与禽兽何异?
所以绝对地释放人的天性是一道伪命题。
有的人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但我觉得:兴趣和乐趣不是一回事。感兴趣很容易,但能从中产生长久的乐趣,中间必然要经历一个辛苦磨练的过程。比如我对书法感兴趣,我就要勤加习练,日积月累,才能渐入佳境,沉浸在书法世界乐此不疲,精神愉悦。倘若我受不了重复练字静心研读之苦累,这个兴趣只能是昙花一现,哪里谈得上乐趣?
现在的网课新颖别致,有趣生动。授课的老师也是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朋友四岁的儿子在上"斑马英语"课的时候,主动配合,欢呼雀跃,在各种夸赞声中更加积极,这是好事,比我女儿小的时候被硬逼着死记硬背英语单词幸福快乐多了。
没到一个月,宝贝就意识到了这是学习不是游戏,不能玩完就算,是有任务的,于是,朋友又争分夺秒寻找新的更有意思的网课,但就算现在的网络资源丰富,又怎跟得上孩子注意力的更新?毕竟,喜新厌旧原也是人的天性。
我赞成顺应天性、因势利导这句话,但不明白释放天性、放飞自我是一种什么状态?
所以我觉得童年时候培养兴趣是重要的,但到了十来岁的青少年阶段,就该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了。毕竟天才如李白,也有"铁杵磨针"的佳话。
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争辩了上千年,依旧各执一端,其实是他们所处的背景和所站角度不同,一个代表了儒家的理想主义,一个代表了儒家的现实主义,但他们的共同点都强调了后天环境与教育的重要性。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莹润精美的珠玉尚要切磋雕琢,使其更加玲珑通透,高洁傲岸的君子尚要修身养性,让自己愈发德才兼备,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又如何省得了红尘打磨这道工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