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芋湾(郑玉婷)
读了《正面管教》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态上我变得更从容,接受了孩子的不完美,也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遇到孩子的管教问题,我没有想以前那样气急败坏或者“狂风骤雨”般大吼大叫。我变得有安全感,仿佛在无限广大、空旷的空间里突然找到了一堵可以依靠的墙,让我在束手无策时能够被立足支撑。
“现在的孩子真难教!”作为老师,耳边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以前概念里了解到的大都只是说“社会变了”“孩子也变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所谓的“社会变了”,社会到底怎么变了?“孩子变了”,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指的“下文”是在社会和孩子都变了的情况下,该怎么教育孩子呢?无法得知这方面的分析和方法,只是一次次空口感叹一番了事。
(一)社会怎么变了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在书里引用了鲁道夫·德雷克斯的见解。很好地分析了“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是造成孩子们的变化的直接原因。”第一个重大社会变化是,今天的成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过去的时光”不论爸爸说什么妈妈都会顺从。“当父亲失去了对母亲的控制权时,父母双方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权。”寻求平等和尊重,是社会的进步。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生变化,人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作者这么一番解释以后,我终于明白了“社会变了”是什么意思。然而,社会的这种变化,有些不均衡,或者说没有弄清楚“这是一种进步”之前,这种变化对我而言似乎来得还不够坚定。
我家孩子爸爸在管教孩子时,很恼怒,也会连同责怪我当着孩子的面顶撞他。潜台词就是我顶撞他,孩子也学着顶撞他。在我没有读到《正面管教》这本书中分析的“社会变了”的原因时,我还在犹豫是不是因为自己“顶撞”而让孩子学着顶撞。孩子爸爸表达的顶撞,大多应该是他说错了或做错了,我没有给他面子,当着孩子的面戳穿他。孩子的“顶撞”应该是被控制过多而引起的“权力之争”。我疑惑的地方是:如果爸爸真的说错了或者做错了时,我不应该纠正他么?孩子爸爸怎么会觉得这是一种顶撞?
当我明白“寻求平等和尊重”是一种进步、“犯错是学习的好时机”时,仿佛受到了一种鼓励,进而猛然醒悟:之前我们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有多么的原始、懵懂、彷徨和不知所措。
(二)孩子怎么变了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要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结合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发布的《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这篇文章,会对“现在的孩子有哪些变化”有更深的认识。这篇文章中列出来了我国当今的孩子七大特点: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对话语权要求很高;知识面宽广;都很善良;都市孩子现实感弱;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了解到社会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后,对今后采取什么方法和态度来管教孩子很重要。这也是我认同正面管教的原因之一。
(三)什么是正面管教
“‘管教(discipline)’来自于‘discipulis’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导师’。真正的管教来自于内在的控制(自律),而不是外在的控制(由别人施加的惩罚和奖励)。”“惩罚可能会在当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但其长期效果通常是负面的——孩子们会反叛、不满、报复或者是退缩到自卑或偷偷摸摸地去做。”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了解到正面管教的内涵和和教育目的,我深深被震撼的同时陷入深思。这不就是我一直寻找的教育方式么?不让孩子难受的同时也不让家长抓狂,从而在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中一起成长,学习能力,好好面对生活。
(四)尝试了什么
我阅读的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7出版的《正面管教》中,作者给出了一百多种正面管教工具。我想,作者之所以把正面管教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正面管教工具”,是因为这些方法就像“日常工具”那样具有很强的使用性。这些正面管教工具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正面管教工具箱”。瞧,这多么有意思!
作者在引言里说:“你不需要一下子就接受这本书中的所有原理,可以只使用那些当时对你有意义的方法。”
在第一遍阅读中,我恰好遇到了孩子不爱刷牙的挑战。平常我的做法就是提醒孩子做、解释刷牙的好处、给孩子看为什么要刷牙的动画片、讲外婆以前长虫牙痛得无法入眠的故事。尽管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孩子依然不喜欢刷牙。近期,刷牙又变成让人特别头痛的事,督促几次“宝贝你要刷牙了”后,孩子反应越来越慢,甚至没有回应。偶尔趁我们大人不注意,她不刷牙直接吃早饭或者晚上直接上床睡觉。
1. 工具卡体验一:闭上嘴,采取行动
第一次,我照搬作者写的去做,采用了正面管教工具“闭上嘴,采取行动”。“停止哄劝,从沙发里站起来,拉住孩子的手,把她带到洗漱间去刷牙。”我还效仿作者举的例子,挠挠她的胳肢窝,既保持我的态度坚定(刷牙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又增添点儿乐趣。果然,她边走边咯咯笑,仿佛挠她胳肢窝的行为让她感觉很有趣。我看着她,也笑了。她走到洗漱间时,奇迹真的发生了,竟然拿起牙刷和杯子,开始刷牙。我站在她旁边,对着她微笑的同时,内心不禁吹了一口气“哦,天哪”。以前喊她刷牙是多么心累,正面管教工具这么一用,刷牙这件事就变得那么轻松而有趣。同样的一件事,处理的方法不一样,过程和结果就会表现得那么不相同。
2.工具卡体验二:花时间训练孩子
第二次,她又不主动刷牙。虽然刷牙这个习惯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培养了,一直没有培养出来。一来因为我和她爸爸上班都比她早。二来早上她睡懒觉,等到爷爷送她去学校时,为了不迟到,穿了衣服带了书包就走。爷爷没有培养孩子刷牙的意识。久而久之,她认为不刷牙好像也没有什么影响。我问过她为什么不喜欢刷牙。她说刷牙很麻烦。我很奇怪,刷牙的好处跟她说过,牙痛相关的故事跟她讲过,可是具体到她的行动上来,怎么就不凑效?
这次,她一起来就穿上轮滑,披头散发在家里穿梭。我依然抓住她,挠挠她咯吱窝,边拖着她的胳膊边说:“穿着轮滑去刷牙,那一定很酷!哇,风火轮驾到,飞一般的感觉!”她刷牙时,我在旁边假装洗洗手,顺便沾点水对着她的脸上洒去,她竟然笑出了声,仿佛这样做是在玩一种游戏。
“花时间训练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会做得达到你的满意。改善是贯穿一生的过程。”当我在书中读到这些话语时,对管教过程中孩子的“反复性”又多了一份认识。面对孩子同一问题的“反复性”变得没有那么急躁,不会像以前说“我说过多少遍了”“每次喊你没有反应”等等这样生气伤人的话了。面对同样不断反复的问题,我变得稍有耐心。引导孩子之前我会先在脑袋里停顿一下,然后寻找“正面管教工具”,积极引导。
3.工具卡体验三: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
每次用同样的工具,效果可能会慢慢降低。第三次,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她希望我给她读故事,并跟我和爸爸睡觉。我意识到要坚持督促她刷牙的责任,就问了一句:“洗刷了吗?我和弟弟(四个月)都洗澡了哦!”她闷不做声,流露出不开心的神色。我赶紧对他爸爸说:“没有刷牙洗脸的人,都不能和我们睡,床上只欢迎那些爱干净的人,你还没有洗漱的话赶紧下床去!”随后,我就用一个小枕头打她爸爸。她爸爸眉飞色舞回应我,立即拉着她去洗漱。
这次使用的“正面管教工具”是“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她看着爸爸都被妈妈嫌弃了,便走着小碎步跟着爸爸一起走向了洗漱间。坐在床头橘黄的灯光下,听着他们两个洗漱的声音,我不禁微笑,内心仿佛流露一种不曾有过的恬淡。等他们两个兴匆匆爬上床,我们便开始读故事,伴着洗漱过来后的淡淡清香,一个美好的夜晚被铭记了下来。
在以后,我深知可能在刷牙这件事情上,还需要继续跟进,但我不怕,我相信孩子会慢慢养成习惯。
4.工具卡体验四:做孩子意料不到的事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那天,我推着婴儿车上的二宝,和大宝一起去取快递。走路的过程中,大宝的手也搭在婴儿车上,一起推着往前走。走了没多久,突然婴儿车的前车轮被卡顿了一下,我在空中推出了跳跃的小弧线。我们都低头看了一眼,原来是推到了大宝的一只脚上。我们相视一笑。但继续往前走,婴儿车又出现了这样的卡顿。我低头看地面时,又是大宝的脚挡在了那只轮子下面。她正笑得开心。我立马看了看车上的二宝,见睡得香甜,却仍有一丝不放心:“你的脚不要特意放在轮子下面哦,弟弟的脑袋荡来荡去很不安全。”我对大宝说。我正准备往前推着走,接着大宝又来一个“脚垫轮”,加一个“咯咯”笑。“鞋子弄脏了!”我有点不耐烦了。走了几步,我开始有点生气,如果是过去的话,直接原始脑的情绪反应(在生气的时候,人们接通的是“原始脑”——其选择只有“战”即争夺权力或者是“逃”即后退并无法沟通)。
但当时奇怪的是,在我即将要有所表现的时候,心里反复冒出《正面管教》中的这句话:“这是一个荒诞观念——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让他感觉糟糕。”眉头稍皱,我用食指往孩子的头上推了一下。她的头被推向了一边,进而又弹了回来,像一个不倒翁。我眼睛斜视着看她的反应。她竟然“哈哈”笑了,以为我在逗她玩。她笑了以后,脚就没有再放到车轮下面去了。我紧跟着,按着节奏,走几步推了她几下,也跟着她笑。在笑声中,心中愁云渐渐消散了。
这件事,我运用到的工具是“做孩子意料不到的事情”。后来,我在看蒙台梭利《有吸引力的心灵》的时候,看到“儿童往往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满足自身的需要”“成人想着赶快到达目的地”“儿童对走路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态度”这些话语时,我更加明白了孩子。其实这件事大宝她看重的是“有趣”,尽管我跟她解释了这样做会让弟弟不安全、会把鞋子弄脏,她还是乐此不疲没有停止她的动作。当我推他头像推一个不倒翁的时候,她意想不到这个更有趣,所以之前的动作就停止了。
(五)收获了什么
除了上面的收获,我还尝试了每周五吃完饭后召开家庭会议。
每次召开家庭会议时,简单的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分享一个快乐;2.改进一个缺点;3.帮我想一个对策。这么简单的一个小尝试,让我分享到很多平时忽略了的事、他们经历过的我不知道的事。不仅如此,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在慢慢改正缺点。
每周那么短短的时光,在每个人表达的时候,我能清晰地看着他们的神情,感觉到他们很近、时光很慢很美。试想,如果坚持下去,等待孩子长大,他们在异地求学或工作,我们依然可以每周网上连线做这样的分享,虽然彼此没有生活在一起,却可以彼此分享、帮助、一起建立联系和感情,这一定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我还拿了一本日记本,简单地把每次的内容做了记录,现在已经坚持到了第五周。我现在手上正在翻阅之前的记录,在第三周的会议上,孩子爸爸要求把第二个问题“改进一个缺点”改成“请你提提我的缺点”。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会议的内容,随着家庭的需要,可以商量着确定。相信这本日记本,在多年以后,会是我们美好的回忆。
另外,我还运用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1.表达对他的感受。2.表达对他的同情,而不是宽恕。3.告诉他,你的感受。4.关注于解决问题)、矫正错误的三个R(承认、和好、解决),化解了一次我和孩子爸爸之间的矛盾。我再次使用前面所提到两种工具,化解了一次孩子爸爸和孩子的矛盾。当我阅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并同时参加“遇见悦读的你”线上阅读分享活动,学习不同的阅读伙伴关于正面管教的想法和实践,我觉得自己在家庭里面对孩子、孩子爸爸、家庭氛围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都不一样了。以前我和孩子爸爸,不管谁与孩子发生矛盾时,总是容易形式“两大对垒”模式,在互相指责中找不到出路。现在,我会觉得有了方向和参考。
因为阅读《正面管教》这本书时,我才生二胎正在休产假,只能先在家庭中尝试运用工具卡来帮助解决家庭的管教问题,等待开始工作时,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尝试和收获。
我也很喜欢《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在书的最后说的这么一段话:“如果你喜欢这本书中提出的概念,我强烈建议你把这本书再读一遍。我保证你在读第二遍时得到至少10倍的收获!重复对于增进知识永远是重要的,但你读第二遍时会看到你第一次读时完全漏掉了的地方。你对本书开头提出的很多概念也会有更多的理解,因为你现在对其余的概念已经熟悉了,你将能够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加以运用。”
是的,我深信不疑。
(温馨提示:感谢您能阅读我的文字;这篇文章是我零零碎碎早起了好几个早晨才写完的,如要使用,请与我说一下哦!谢谢您的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