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摘抄】
《论语》中经常用君子、小人、士这些称谓,从社会等级和道德文化意识上看,君子、小人的概念都有双重内涵:君子一般指社会地位高、道德品质高雅的人;小人则指社会地位低下,人格低俗卑鄙的人。士的会意从一、从十,指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而古代士的概念不同于君子与小人对立区分,侧重办事能力或学问水平,内涵人的品性特征和行为能力,作男子美称,如士大夫、卿士、博士,现代作为雅称而广泛使用,如女士、战士、居士。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拥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能够承担国之重任的人,也就是名士、国士;次等的是乡士,能做到孝亲友人的品质;再次等的是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恪守信用的人,哪怕是地位或人格低下的人也能称为士。他鄙视当时从政的人,认为这些人缺乏品格,连士也算不上。
【感悟】
一等士,德才兼备,能力卓越;二等士,不论其才,重在德厚;三等士,愚顽不智,不识大义;三者都耻为不善,各有坚守。斗筲之人,德薄才疏,无耻无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