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很喧嚣,做你自己就好~
(一)
最近的一个月,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巴林特小组带领沙龙活动。
什么是巴林特?其实在接触心理学之前我也是一无所知。
有一种这样的解释是,巴林特小组是由出生于匈牙利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师米歇尔·巴林特和其妻子社会工作者恩尼得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巴林特小组是一种训练全科医师或专科医师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
目前巴林特小组已广泛运用于其他各种关系领域中,用于缓解职业倦怠、家庭关系中等等。它为当事人提供不同的视角来帮助当事人理解其当前所处的困境,获得他人的包容和赋能,缓和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发生的人际关系冲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当事人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情绪智力能力。
通俗一点来说,巴林特小组的形式大概是这样的:巴林特小组一般由8-12名成员组成,大家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圈。首先由小组成员们针对某一主题呈报一个困扰自己的案例,并通过投票决定就哪个案例具体展开讨论。案例呈报者呈报案例后进入提问环节,大家可以就此案例提出自己的疑问。接下来,案例呈报者退到圈外,剩余组员就此案例表达自己的想法。案例呈报者通过观察和关注其他成员发表的想法,发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从而更好地应对困扰自己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案例呈报者回到小组圈内,就此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本期巴林特小组共有四场,四场的主题分别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原生家庭),个人成长。
实不相瞒,刚开始看到活动招募的时候,我还和我同事开玩笑说,我又没有小孩,又没有结婚,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能说什么呢哈哈哈~
也有同事跟我说,可以带着案例去参加沙龙活动,这样会感触更深、收获更大。
接下来,我想来谈一谈这几次参加线下培训的感触。由于巴林特小组成员都是签了保密协议的,所以我不过多谈案例本身,只谈个人所思所想。
(二)
第一期的主题是——亲子关系,案例呈报者是一位母亲,故事是关于她和青春期的女儿。
一直以来,母亲都觉得自己给了女儿很多的爱,可似乎,这却不是女儿想要的。母亲越是想要靠近,女儿越是想要逃离,亦或是顶撞,为何会这样?
毫无疑问,在这个故事中,我不由自主地代入了“女儿”这一角色。
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正好变成了一只“刺猬
我为什么会这样?当我反问自己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是因为曾经和他们对话的时候受过伤。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曾经用很无情的话说过我,我不想再让自己受伤,于是我把自己变成了刺猬,想要保护自己。那个时候,我天真地以为,只要不和他们说话,不再起冲突,我就不会再受伤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我们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生了我们养了我们,他们的经验比我们丰富,我们也确实需要好好尊重、孝顺他们,但这不代表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沟通非常重要,有的时候,父母和子女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期待,双方都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或许会比争吵更有用。好的关系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共同维系。
我多希望我反省自己、改变自己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不可以也理解理解我?
就像我们讨论时发现的,其实,母亲和女儿,都需要被看见。
也许,妈妈只要做好她自己,成为她自己,如此就好。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也给女儿多一点自信,相信女儿能把自己照顾好,能把自己的学业管理好。放手的爱,也许是女儿和母亲都需要的。
记得有一位小伙伴说,有的时候,爱别人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该如何去爱身边的人。
于是我又想到了那句话——因为我被爱,所以我要学会去爱。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学如何爱人。
(三)
在第二期夫妻关系中,我看到了一位些许敏感又些许让人心疼的妻子。
还记得我发言的时候,我提到了三个词:敏感,不安全感,自我怀疑。
敏感如她,一件小事可以耿耿于怀半年。同为敏感之人,我想,我很能理解。
不安全感,大概是源于妻子的自卑和丈夫的不解释。也许我们想要的安全感,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希望那个人永远都都坚定地站在我们这边,保护我们。哪怕知道我们有错,至少在外人面前是护短的。回到家我们可以私下里谈很多道理,但绝不是在外人面前斥责。
自我怀疑,每次遇到一些事情,每次争吵闹得不愉快,妻子都会怀疑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如果是我,我不愿意内耗,我坚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所以我
会想要好好提升自己,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而不是自我否定。
后来,有小伙伴提议大家夸一夸妻子、对妻子说一些鼓励和建议的话。
隐约记得,我是这样说的:
其实,我也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我知道那种因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放不下的感受。但是敏感的人也有另一个好处。心理很苦的人,只要一点点甜就可以填满,在黑屋子里,只要有一束光,整个屋子就都是亮的。所以我们也很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夸奖、鼓励开心很久很久,多记住生活中这些美好的事情,或许,我们会过得更快乐~
我觉得妻子是一个很勤劳、很善良的人,一直在为这个家默默付出,但是有的时候她好像忽略了自己,她忘了自己喜欢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就像我们第一次参加线下实训时老师跟学员说的,你不仅仅是孩子的妈妈,不仅仅是学生的老师,首先你是你自己。
我渐渐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尤其是成家立业有小孩后,都有些忽略了自己。
记得六一的推文我曾经写过:我知道,有的时候,可丽老师又要上班又要带娃又要做家务,她也很累。她心里一定也住着一个小孩子,希望六一这一天她也能像孩子一样,自由,简单,快乐,纯粹,为自己而活。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会——做自己、爱自己。
(四)
第三期的主题词是——原生家庭
提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呢?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或许提到这个词,更多的想到的是偏负面词汇,例如束缚,牢笼,逃离。
我没有想到,会有人用“温暖”这个词来形容,谈到她的原生家庭的时候,她满脸都是笑容,幸福的样子。
当然,巴林特小组更多的是要针对大家的困扰开展工作,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缓解负面情绪。
那天晚上,我一直特别特别纠结我要不要去呈报我的案例。参加这个沙龙之前,我有过呈报案例的想法,我想更多地参与进去,希望听一听别人对同一件事不一样的看法,希望发现更多自己还没意识到的东西。
但是我一想到要去揭开伤疤,要让这么多人来分析我的案例,我就有些犹豫。
后来,我终于鼓起勇气说出我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说,在我没考上研究生那段时间,我妈妈说了一些比较具有打击性的话。我不能接受,那么亲的人往我最深的伤口上撒盐,不能接受她主动把我这个事情和亲戚讲,毫不顾忌我的感受。后来我之所以会顶嘴,会一句话把她的嘴堵死,甚至说话具有攻击性,就是因为我不想让自己再受伤。
没想到,我的故事引发了另一个小姐妹的故事。
更没想到的是,她的经历和我如此相像。简直是世界上另一个我。
于是,在后来投票决定今晚就哪个案例展开具体分析的时候,我给她投了票。我想帮她,也想帮我自己,我希望我们在分析她的故事的时候,能给自己更多启发。
遗憾的是,那天晚上大家分析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代入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故事,并没有把很多的关注放在她身上。
但是,就像有一位姐姐说的,你觉得别人没有关注你,那你有没有关注别人呢?
记得那天晚上有一位姐姐说的话让案例呈报者非常感动。她说,你可以不原谅,可以不懂事,可以就做一个孩子。
那一刻,她和我一样,曾经那些不被允许不被认可的情绪,都在那一刻得到了理解。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庆幸,我似乎,还算是一个内心比较强大的人吧。一直以来,不论是中高考还是考研,我都在努力自己学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也许当下的那一刻我真的不能接受,我也会放声大哭,但我相信,时间会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我能自己控制自己,不至于重度抑郁,也能自己治愈自己,不至于一蹶不振。我庆幸自己永远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最后,我说,希望我们都能从别人的话语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然后让自己努力开心起来,自信起来!
(五)
最后一期的主题是——个人成长。
提到个人成长,你会想到什么呢?
有人说终身学习,有人说成长就是不断地做选择,有人说,成长就是不停地接受生活的真相。
我想,我会记得自己曾经发在公众号的这句话——终其一生,我都不会停止学习和努力,我会对我说的这句话负责到底。
那天晚上分析的案例很让人愤怒也很让人心疼,话题些许敏感,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在那个案例里,我们用了“雕塑”的方式去还原故事发生的情形。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去扮演一个如此“讨厌”的人,但当我真正去感受这个角色的时候,我好像终于明白了那些“受害者有罪论”的恶意是从何而来的。
但我想说,不论发生自己,都不要去指责自己。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已经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有的时候想想身边还有这么多朋友,其实会更自信,也会更有底气。因为我们知道,不论我们变成什么样,我们永远都会被人坚定地爱着,哪怕失败、失意也会被人爱着。当我们有这种底气的时候,我想,我们会过得更开心一点。
很感谢我身边的老师,学长学姐,闺蜜,学妹,感谢她们曾经给过我这种底气。
其实,我也一直很自卑,我也会怀疑自己,我也知道自己不优秀,甚至我好不容易在大学四年建立的自信都被考研失败击得溃不成军。
但是,我的自信依然超越了自卑,我的底气足以让我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站起来。
前段时间也有朋友跟我说很苦恼,感觉身边的人都很优秀,而自己似乎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庸庸碌碌,也没有考上想考的地方,很迷茫也很焦虑。
后来,我想到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有一种解释是,历经人个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失丧信心的理心状态与行为。
还有一种解释是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想,也许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放弃努力,但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还是会忍不住怀疑自己。
依稀记得那天,我跟我朋友说,首先一定不要觉得自己不行,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不一定就是指自己多优秀能赚多少钱有多大成就,而是相信自己拥有变好的能力。然后就是,在取得小的进步和成绩后,及时用它们来激励自己,庆祝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胜利,切身体会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一些事情”。最后就是我平时会给自己一点时间反省、调整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改变和进步,这样或许自己会慢慢摆脱这种“无助感”,更有成就感。
不知道我的这些话能不能给到他启发和帮助,但我想,当我开始可以去分析自己、去共情别人的时候,或许我已经迈出了走上心理学的第一步。
结语
随着四期沙龙的结束,我的碎碎念也终于告一段落了。
我发现,这四期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做自己,爱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
也许,生活中真的不乏这样的你我他。总是怀疑自己,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下,最后成为了别人想要我们成为的样子,忘了自己最喜欢和最想要成为的样子。
我们看别人的案例,我们分析别人的困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发现自己的影子,在别人的鼓励和建议中汲取养分。
希望今天的故事,也能给到你启发和鼓舞,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也都能学会做自己,爱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