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有以下6大类
一、抗血小板药物
冠心病的本质,是由于给心脏本身供血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这种斑块一般是血脂和血栓的混合物,所以如果能减少血栓的形成,就减少了粥样斑块的成分。所以这类药物,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来阻止血栓的形成。
注意这类药的作用原理,仅仅是抑制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不再形成新的血栓,但是对已经形成的(即真正的病变)并无作用。
这有点像:发现河水流动不畅,是因为有人往河里倒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造成了河床狭窄,流速下降,甚至有完全阻塞的危险。
采取的措施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禁止人再往河里倒鹅卵石了,但是已经倒进去的鹅卵石并没有清理出来,因此这类药物可以称为控制病情药。
二、溶血栓药和抗凝血药
这类药的作用原理,就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血栓部分,用溶血栓药溶解,接着用凝血药阻止形成新的血栓。常用的溶血药有: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等。
常用的抗凝血药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这类药的功能和阿司匹林非常相似,只是从不同的环节起作用而已。
三、血管扩张药
当血管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变狭窄时,器官血液供应减少,临床症状就会表现出来,为了减轻临床症状,用血管扩张药使血管扩张,管腔变宽,恢复血流。可见这类药与治疗病因就更没有关系了!因为是用药物强制扩张血管,而血管不能总是呈扩张状态,停用药物,由于血管弹性血管还要恢复原样,所以这类药也是“救急”用的。
四、β肾上腺受体阻滞药
这类药的典型代表就是普萘洛尔,其他所有β受体阻滞药的英文名称均以“ol ol”结尾。
这类药的作用原理是强迫心脏,不要那么卖力工作!如果心脏本身工作强度没那么大,当然心脏的“饭量”就没有那么大,耗氧量就没有那么大,这样即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了,不能给心脏供那么多氧气了,但是由于心脏本身的“饭量”降下来了,那么冠状动脉供氧和心脏工作需氧的缺口就没有那么大,心脏就没有那么难受,而经常向大脑报警了。
由于这类药是强迫心脏本身减少工作,而不是想办法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因此属于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案。
服用这类药后常见的副作用有:
1、收缩支气管:服用该类药后,可迅速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阻塞肺通气,哮喘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并有可能致死。
2、心律失常:应用β受体阻滞药不可骤然停药,否则可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
3、性功能障碍:干什么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心脏做后盾,服用这类药以后心脏工作强度下降,怎么可能为做爱这种体力活动保驾护航。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
这类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原理在于舒张动脉和静脉,使血管的管腔相对变大,这样血液在血管里面流动时阻力减小。
这类药主要有两大类:1、“普利”类的药 2、沙坦类的药。
六、调脂类药物
调脂治疗的药物有HMG——COA还原抑制药、胆汁酸熬合剂、盐酸抗氧化剂、必需脂肪酸等。目前最常用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这些药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只降低血液中流动的血脂,而对沉积在血管壁上的已经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肪,则没有任何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已经冠心病发作,用降血脂药物治疗时,只能防止血液中的血脂进一步沉积在血管壁上,防止血管堵得更严重,也就是说是为了防止冠心病的恶化,而不是使冠心病患者康复。
血脂异常会引发多种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障碍,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猝死)和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以及由于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造成血液在其中流动的阻力增大而引起高血压,因此在治疗常见的血管疾病时,一般都会用降血脂的药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