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在父母强制下学习的技能,能有多强大

在父母强制下学习的技能,能有多强大

作者: 小火咕嘟 | 来源:发表于2017-05-30 10:52 被阅读15次
    图片来自网络

    字数:2538 写作时间:1小时45分钟 阅读需要5分钟


    最近《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影院中上演了逆袭好戏,从一开始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排片量,硬是凭借口碑使得院线排片增加到20%以上。

    从这个片子中,有人看到了女权,有人看到了父爱,有人看到了励志,也有人只是单纯的喜欢阿米尔汗,还有人因为此片喜欢上了摔跤。

    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也在想,假如我处于片中父亲的环境,我应该怎么做呢?

    强制还是非强制

    网上有一种争议,认为此片中对孩子的训练还是太残酷了。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争论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就在不远的10年前,我在周边听到的声音还都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才”这样的理论。争论的出现,证明大家都开始有所反思了。

    有虎妈虎爸,也有崇尚放养快乐生活的父母,两者往往针锋相对。每当有对方在孩子身上取得了骄人战绩的事件发生,往往也成为了新一轮的口水之争。

    从根源上看,拥趸这两类观点的家长,最大的分歧应该是:作为未成年的孩子,是否是没有自我意志力的?他们的成长,是否一定要家长强力参与进来才能做到?

    我想从某些孩子最终是否成才的事实进行反推,往往不大有价值。因为总是有一些孩子虽然一开始被强迫学习,但是最后有所成就,但是也有不少孩子,最后不过荒废而已。

    这种反推显然价值不大。因为毕竟一个孩子的成才与否,所需的条件众多,忽略其他条件,单只看着一种方式,就陷入了幸存者偏差。争论来去,却得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定论。

    应该认识到不同环境对人影响的问题,是足可以影响人的选择的----尤其是家长的选择。《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很伟大,但是也有它的局限。在他的认知世界里,摔跤是一件为数不多可以取得突破性成长的道路。所以他只能坚持。

    赞赏他做法的家长可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在培养孩子上有显著优势的。他的优势是业内人士,专业技能起点高。而同样的情况还有中医世家、音乐世家等等情况,家庭的影响往往巨大。因为可以从多方面对孩子进行刺激。

    大部分家庭可能没有这个条件。那么家长往往是另外一种心态。

    在这些家长的语境之中,认为某项技能学得好,就可以成为足以傍身的技能;学不好,那就放弃了。

    从结果上说,这样的做事几率犹如掷色子,父母双手合十念念有词,手臂扬起,将孩子的命运一掷而出----这个感觉对家长来说,其实挺好的,有种试图掌握命运的决绝在里面,还有一种努力去掌握命运的拼搏之感。当然对孩子可能就不大有趣,因为他们就是那个色子。

    虽然我觉得,从孩子是否成才这个事实回推不大靠谱,但是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强力介入这个方法进行推演,还是能得出一些结论的。虽然结果往往是一个复合型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成功或者失败。

    显然好的结果是技能大成,终于达成成为高手目标,足能够安身立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被父母夸耀,父母感觉很有面子或者很欣慰;坏的结果是副作用可能较大,例如虽然得到了社会和大众的认可,但是就是有时觉得生活没劲,会做噩梦,痛恨本技能、自我评价偏低、自身驱动力不足,严重的甚至引发抑郁。这并不是杜撰,有很多例子可查。

    在验视孩子在某个领域是否成才的时候,有时我们太过注重成功或者不成功这个事实,而中更重要的东西被我们忽略掉了。

    那就是学习过程和动机。

    这其实引入了一个事实,往往在孩子被家长强制训练某种技能的时候,家长目标和孩子目标有分歧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家长的目标往往是为了达成成就,而孩子目标是只是为了好玩、实现自我价值、或者觉得自己很强大。当然有一些情况,孩子的目标可能会慢慢与家长的目标融合,变成不再分清楚最初是自己的想法,还是家长强加给自己的了。这反而是最好的一种结局了。

    目标的分歧造成实现手法的分野。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应该努力把起始的外在化的动机,在培训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转化成孩子的内在化动机。但好多家长显然做的不够好,他们依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棍棒之下也出人才的理念。简单粗暴加权威是他们的常用方法。

    在中国教育语境上,主流家庭可能依然是这样,家长的动机往往是至高无上的,而孩子的动机名义上可能也算重要,但是一旦和家长的相冲突,那么孩子动机往往是可以被忽略的。

    父母的野望

    可能有的家长说,学习技能,只是希望他在某些方面掌握一点技术而已,并不希望取得什么成就。

    这恐怕不是实情。每学习一个技能,家长都要付出很多心力和金钱,如果说目标只追求可有可无,那对投入产出的期待也太不正常了。焦虑是中国家长的一个共性,在焦虑之下,家长不去寻求做点什么去缓解焦虑,我觉得才是最不正常的事情。

    如果说目标的话,我认为每个家长都至少隐藏了这样一个期待:让孩子成为前10%的高手人群。

    有的家长只是把10%目标隐藏起来而已。如果仔细分析,他们会坚持十年做一件绝对不会成功的事情吗?例如为了煽动手臂来飞起来而去努力练习手臂力量么?显然不会。

    所以10%必然是家长的最初始目标。

    假如确定了家长是以10%人群为目标,那么事情理解起来就简单很多(能不能达到是另一回事)。应该是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在强迫孩子学习技能的时候有这样美好的瞎想,不对,是遐想。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励志,还是因为女儿拿到了冠军,终于进入到10%圈子,努力一下得到了回报;如果不是这个结局,黯然回到村子,可能就没这么多人喜欢这个片子了。

    人们还是有幸存者偏差的。从概率推断,可以知道90%的父母都会失望的。唯结果论就会遇到这个问题。

    我们达成一个目标需要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注意力。但是也有人说了,成功率低,就不去做了吗?是的,很多事,例如创业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但不去做,也就没有那一线生机。

    是否这件事是没有一个确定答案的,不同的家长位于不同圈子,眼界不同,选择也必然不同。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一个强迫的道路上前进,是可能最后爱上这个技能或者爱上技能带来的利益,这都是正常的。但这是基于超越了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位于10%人群的必然感受。相信我,你在任何事能够做到超越90%的分母人群,你都会有巨大的成就感,也有强大的紧迫感去保持这个地位。无论是一种技能还是一个游戏。在不同领域少许的区别是,有的能力可以换取巨大现实利益,而有的不能而已。

    还有就是对技能价值的认定。前面说过,家长因为眼界圈子不同,认定的价值也大大不同。而且他们追求的技能也必然是热望的,认为会有巨大价值的东西。就好像摔跤吧爸爸里面摔跤对父亲的影响,因为这是他可以少数抓住的可能具有巨大价值的机会(而且他还是业内人士,具有领先的能力)

    而往往在我们这里,成功目标是什么往往是家长的核心目标。但一开始往往不是孩子的核心目标。该不该强制孩子学习某种技能,不是核心问题。

    对孩子来说,是否因为学习痛苦是看他的动机和过程是否逐渐的贴合自己的追求。越早达到这一点,以后技能和心理的分裂就会越少,换句话说,也就越可能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爱这个技能。

    关键家长能够以一个陪伴者,指导者而不是指挥者管理者的角色来对待孩子,对待他的技能学习。这点很难,权力总是甜蜜的嘛。真心希望家长在控制感和愿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让孩子真心爱上他们的学习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父母强制下学习的技能,能有多强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fr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