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19710/bc55ebb532b53934.jpg)
看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入空山带宝藏而归》,讲的是作者独自一人去爬山,在空寂的山林间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背的王维的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作者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古诗,作者写自己对诗的简单看法:在简洁的语言文字里蕴含着无限的想象,当我们回到平淡的生活中,偶尔遇到某个诗里相似的情景时,就会有一种和诗人相知的感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9710/1d6b002b0c0a3bbe.jpg)
近来挺火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昨天落下帷幕,我想每一位观众在看节目的同时都会用那一道道题目来检测自己,时而觉得这题真简单,怎么百人团还会有人答错,时而感慨自己以前背诵的古诗都还给了语文老师或者语文课本。这个节目,把将一句句古诗补充完整变成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而这个“有趣”,主要还是来源于古人写的那些优美的诗词本身既已朗朗上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9710/66259a73f817a422.jpg)
我甚至觉得,这档节目像是近年来我国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没有哗众取宠的明星掺和,没有一个个无聊又无新意的游戏凑时间,有的只是选手的诗词储备的较量,还有来自名校的嘉宾像讲故事一般讲述一首首古诗的背景,讲那些我们没有时间去研究,或者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去研究的东西,听完那些不见得能增长多少见识,但至少让人觉得,原来这一首首古诗背后的故事也是那么的有趣,让人仿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最喜欢康震教授的点评,不会去简单地说这是一首好诗,好在哪里,讲它背后的故事来说明,从不去讲什么道理。而讲得有趣,人们听着有趣,对诗词的兴趣也就慢慢上来了。
古人将如此珍贵的宝藏留给后人,后来人呢,有许许多多的人将其视为珍宝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开始不断有人质疑:“背那么多诗词有什么用?”开头提到的文章中,作者算是无意间对此问题作了简单的回答:在平淡的生活中,偶尔遇到某个诗里相似的情景时,就会有一种和诗人相知的感动。看到美景,我们不会因想不起来怎么去形容而简单地感慨:“啊,好美!”会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会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这样美丽的诗,去描绘眼前如画般美丽的景。爬山时,会想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也会想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就像是穿越千年和诗人来了一场约会,一个人也不会觉得那么孤单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9710/196c4598f63e6c6d.jpg)
在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在女儿读小学时某个暑假,在一个雨天,和女儿一起看着窗外的雨,配合着雨声手舞足蹈地背诵着《琵笆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像是歌女穿越千年,在他们眼前的雨中弹奏着琵琶,而父女俩也用舞蹈和欢笑一起去迎接着这样的美好。哪还需要费尽心思去找所谓的共同话题?哪还需要靠给子女灌输各种大道理来教育子女?有这样的陪伴,有这样共同的欢声笑语,哪怕安静下来,和子女坐在一起,兴许也能共同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吧。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赞同王维写的“空山”,觉得空山指的是可以让自己把一切放空的山,但随后的一句话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但,我总是带着宝藏下山,因为我背过唐诗。”
背诵古人留下来的诗词,我们还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多少“隐藏的”宝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