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三
选自《第2章 你还能变聪明吗?》P33
信念如何塑造成就
对自身优劣势的信念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制定的目标。如果我相信自己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得不错,那么下决心成为一名工程师便是有道理的。如果我相信自己四肢不协调、动作缓慢,那么试图加入大学运动队可能就不太说得通。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影响着我们对事物可能性的认知—甚至还影响到我们的实际成就。
有趣的是,这不仅仅在于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拥有某种能力,而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可以获得这个能力,也就是说,你认为某种智力(或个性、体魄)是既定的还是可塑的?一个人是固定在某种聪明程度上,还是能变得更聪明?心理学家把这些信念称作“间接理论”—也就是关于智力(或个性、道德观以及其他特征和品质)的个人信念。
什么使人聪明?如果你相信聪明度是天生的、遗传的,或是在幼年发育形成的,但成人后就差不多不变了,那么你是一个关于智力的“实体论”者。智力的“实体论”简单地说就是相信一个人的智力空间有限,没什么方式可以改变它(换言之,智力是个不变的实体)你或者聪明,或者不聪明。
反之,如果你相信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时间从经验和学习中得来,并且投入便能获得更多的话,你是个“渐进论”者。智力的“渐进论”是相信聪明度为可塑质量的理论——人们在任何人生时期都能变得更聪明。
毫不奇怪,实体论者会特别为证实自己的智力而做决定、选目标。通常他们都会避免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选择安全选项。关于这点我可以根据切身经验发言—我直到读研究生以前一直是个顽固的实体论者。像很多人一样,我相信一个人在某些学科上很拿手是基因所致。也像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我相信如果你需要在一件事上特别努力则说明你并不擅长此事,心理学家称之为“逆努力规则”——勤能补拙嘛。因此我曾经只会选择对我来说容易的课程——使我看上去并自我感觉聪明。
渐进论者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当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任何能力——是可以增长和发展的,你便不会把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证明自己聪明上,反而会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智力。挑战并不可怕——它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犯错误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帮助你学习的信息。我常常对我母亲成年后学会的诸多技能感到惊叹——那都是她小时候没有学过或没有被正规训练过的技能。我的母亲自学炭笔素描会缝制图案复杂而精致的被面,自己设计并制作服饰,还是个园艺大师。她自己给家具整修表面。她在自家外围建了一圈岩墙——用的都自己从房围中挖出的岩石。
「I,重述知识」(必选)
什么是实体论者?什么是渐进论者?两者在选择目标时有什么差异?
「A1,激活经验」(必选)
1)搜索你身边的实体论者和渐进论者,请用实例佐证。
智力实体论者,在我们可爱祖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一些农村地区,是非常普遍盛行的。
有部分人,通过努力考到大学后,因为个人能力等各种原因,尤其是女孩子,再次返回农村的人大有人在。按道理,这些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应该是开化的。其实不然。
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学会做卷面知识,但并没有教给他们去怎样阅读思考。他们仅仅是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学业,不代表自己能力有多高。这些学生在经历了大城市的精彩纷呈后,再次回到农村,很多时候增加了他们对命运的感伤,她不会反思自身原因的不足,反而会积极地抱怨,别人有好父母,好家境。深夜难眠之时,她还会抱怨自己智商不足,天生就是这样土里刨食的命。
这个人,就是我的远方亲戚小薇。一个智力实体论者。她大学毕业后在农村结婚生子,现在是三个娃娃的妈妈,每次提到三个孩子,她都会说,我就老二就是比老大聪明,什么东西人家一学就会,老大就不行。不是上学的料。再努力也考不上大学。
2)请描述你自己的一次实体论者经历,和一次渐进论者经历。然后请思考,你大多数时候属于哪一种?在什么时候会出现实体论者的选择?
不用思考,我绝对是一个渐进论者。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都坚持去学习,接受新鲜事物,永远保持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这个世界的改变,让自己努力去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
什么时候属于实体论者?
我是一个文科生,关于文科学习的东西,我都会抱有一颗渐进论者的心态。
但是,对于那些理工科类的知识,比如,物理化学天文等抽象的知识,我就不敢有这样心态了。就安安生生地变成一个实体论者,自己没有那方面的知识和天赋,也搞不懂,算了,不去想。
举个例子,如果说现在给我三个月时间学习,然后让我去上手术台,帮别人开刀治病。此时,我就是一位智力实体论者。弃权。我学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