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可以说西周亡于此,而这个制度却影响了后世,不管是“兄弟阋于墙”还是后宫宫斗,都和此有关。
东周的开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开始,这一时期一共出现了五位霸主,最先的“封王子弟,以藩屏封”。王幾周边占着山川天险的同姓诸侯被慢慢的消灭,尤其是最南边的楚国在一直北上...
楚人的苦逼历史从文王号召进攻商就开始了,最后武王又没认账。楚有着母系遗风,崇拜涅槃的凤凰和火神祝融。一直到成王,才封男子爵五百里,这是最低限度。至此开始了一直北上的逆袭之路。直到“允许称王”甚至“问鼎中原”。
东周时期,春秋一霸(就那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借周惠王北上抵御犬戎(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命令,一直打到洛水河边(离东周王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很近),周王马上派人慰劳,楚王就说:“听说天子的九鼎很重,不知到底有多重”。来人一听,这是觊觎周王室啊,只能说:“天子服天下靠的是德,而非九鼎”。(楚王也只能说:那我大楚将士折下他们的戟就可以铸成,意思就是我人多)
看似答非所问,其实这个德,还真不是一些人说的德行,它应该就是周礼之德。因为这是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所谓分封再分封,一级级分下去,周天子就是天下的共主,是真龙天子。其实就是告诉楚王周礼还没完全崩。
周灭商的时候,原来的商朝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感觉估计是一夜就换了人间,周人只能给予他们平等的权力,和他们一起聚居在城墙内,称为“国人”。城外的“乡野粗鄙”之人称为“野人”。
最初打仗靠的当然不是占绝大多数的商人,就像古希腊雅典城邦一样,当兵的武器得自备。家里没个矿,铠甲都感觉穿不出去。所以基本上是让周的贵族子弟上去锻炼锻炼,双方摆好阵势,然后开打...
然而这不是真正的战争,尽管它维护的是“周礼”。尤其是宋襄公和楚的那一战,人数上占劣势,却等其摆好阵势开打,大败而归。几次错过了击之半渡的大好时机。
战争开始变幻莫测,战场形势也显得瞬息万变,一个好的指挥官就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具体可见《左传》曹刿论战)这一时期开始不仅出现了一批善用矛盾解决矛盾的谋士,也出现了一批极具军事才能的军事家(如写过《孙子兵法》的孙武)。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最后只剩下了七个国家,而在他们的西边有一个极其落后的秦国,诸侯会盟而故意不请秦,让当时的秦孝公深感自尊受损而谋求变革。
附:
周亡,也亡于分封制,所谓封邦建国(是为封建),诸侯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着相当大的自由,尤其可以大量征兵(大量发给他们廉价的防护铠甲)。所以往往会割据一方对抗中央朝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