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是记录大脑思考的一手数据,所以很明显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从掌控人生谈到学习,又说到“学习”塑造大脑的本质,进而到了摄取有价值信息对于人生方向的决定性作用,再到刻意营造场景来摄取有价值信息、甚至构建情报中心,基本上想要过好这一生,就是通过对局面的控制、甚至主动构建场景来反向影响自己的人生。
基于“大脑在场景中被塑造”的核心逻辑,主动营造场景来影响人生方向是切实可行的。
我们看牛人们有个共性就是都非常积极主动,用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有的如猛火突进,有的润物无声,但他们都从内心渴望引导甚至把控场景。
一般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必须是让人都觉得直抵内心的局面,是一种真正的主动的状态和行为。
什么才算得上主动?
在我看来是构想出有利于达成自己目标的场景,并能切实营造出来,在想像的场景尚未发生之前,就已经定好了行动的准则。
有了这种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就不仅是对眼前的事态作出一个直接反应,而是不管事态如何演化,都有往利于自己的方向或者最优化结果引导的一种心力。
在一种情景下可以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是被局面所牵制。
积极主动是我们从小就听出老茧的一种好品质,但又有些空洞,到底如何表现才称得上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是在问题发生前,能够事先做最佳的应对,润物细无声的解决。
当然更高境界是:能够突破当前的认知局限,看得到未来、并制定一个另一维度的规则,不是按照当下的发展和对方博弈,而是用我的规则来改变局势的走向。
比如教员。
说道教育,孩子如果成才,那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如果孩子没成才,那就一定是父母的原因。不负责任或者说非积极主动的父母,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会不断地从孩子身上发现问题,并试图以自以为是的方法去管教孩子,殊不知孩子的问题大概率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映射。 这类父母发现问题时,总是在用各种暴力、半暴力的方式,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但只会适得其反,严重的还会留下心理创伤。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好是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去悄悄营造场景进而影响孩子,场景发生变化,孩子沉浸其中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希望孩子爱读书,莫过于把书香当做最好的家庭环境,父母都爱读书,孩子就会觉得那必然是个有趣的事情;如果家里一本书都没有,父母每天打牌喧闹,怎么可能让孩子学习爱读书,他没有场景,不知道读书是个什么东西。
反过来,希望有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过程也是被教育的反向塑造。
孩子的成长中有信任和依赖父母的天性,最开始父母展示的就是他认为的全部世界,会尽可能的把父母展示出来的印刻在大脑里,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会逐渐变得趋同于父母的思维言行,而为人父母是人生重大的转折,应该体会到被信任依赖的感觉,也明显会变得平和和更有责任感。
没有当父母之前自己意识不到的个性会被激活,持续激活的过程也就是让父母自己都感到在挖掘新生,这就是相互教育。只是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做好自己的角色,往往会采取单一粗暴的方式。
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匆忙简单的去解决问题只可能会强化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正如爱因斯坦说:“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一种场景切换和场景创新的能力,和孩子共同成长。
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单方面的改造和给予,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过程。
真正能改变一个场景、一个事态靠的从来不是粗暴的线性思维,而是场景营造的系统思维。 在场景尚未开始之前,已经可以确立更高维的规则,找到了场景就知道怎么玩,也就是找到了游戏规则,有了游戏规则,全新的视野格局就会出现。
发现没?
积极主动正是“先为己之不可胜”,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成长、教育的本质,也在于此。
网友评论